朋友圈“十年后寻初恋”是假只是微信公众号吸粉工具
朋友圈被“十年后寻初恋”刷屏
最近几天,大家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个“痴情男”刷屏了?“痴情男”说,他想要寻找一个女孩。10年前的高中校园里,他们相恋。后来,男孩被父母执意送出国,可对女孩一直念念不忘,如今即将回国,想要重拾当年“遗失的美好”。
故事看似深情,诡异之处在于,男孩可以是“徐伟”、“秦伟”或者“熊伟”,女孩可以是“李琳”、“李丽”或者“李莹”,故事发生的地点可以是长春、哈尔滨或者开封、徐州…… 朋友圈寻人引质疑:是“李琳”还是“李丽”?
昨天,长春市民赵女士的两个微信好友,几乎在同一时间分享了这个故事,可却让赵女士“凌乱”了。
“长春那个叫李琳的女孩,10年了,我回来找你了!”而在另一个朋友分享的链接中,要找的女孩变成了“李丽”,故事的地点也从长春,挪到了哈尔滨。
对比两个文本,几乎达到神同步,基本就是“复制”“粘贴”的节奏。
在“长春版”的帖子中,男主角秦伟,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和同班女生李琳相恋,后被父母拆散,自己被送出国的故事。
而哈尔滨的魏伟,也一直在寻找女孩。两个男主角都即将回国,都想在2015年4月22日,在离开10年的日子,再见女孩一面。
这个“以爱之名”的寻人帖子,分别经由长春、哈尔滨两个主推生活资讯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都产生了10万次以上的阅读量。
“到底是找李琳还是找李丽,到底是长春还是哈尔滨?”赵女士说,单看帖子内容觉得还挺浪漫,但两个帖子“狭路相逢”,只觉得“扯”了。各版本如出一辙主题都是“以爱之名”
在“长春版”的文本中,故事发生在长春的一所高中,两人一起放学后照大头贴,男生给女生买老冰棍,不好意思直接给,还骗对方说,是多出来的。两人相约考同一所大学,毕业之后一起当老师,过平平淡淡的生活。
搜索关键词,得到了十几个发生在国内不同城市的相似故事,主题都是“以爱之名”。情节基本相似,山东烟台的何伟和李莹相约考“烟大”;江苏徐州的徐丽和男孩相约考“江苏师大”,而在河南,李锋和张莹把目标定为了郑大。
不仅情节相似,这些帖子的细节也如出一辙:10年前,男女主角都是住校,男生偷跑出学校,给女生买炸串,因为女生不爱吃食堂饭菜。男生出国,女生的电话次数,都是196个,就连发的短信内容都一样,“我等你回来,永远。”而且,这10年间,男生为女生拒绝了身边所有的女孩。
先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才能进一步询问相关信息
查看内容发现,这些发布寻人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虽呼吁大家找女主角,却没留下男主角的联系方式,只有关注了微信公众账号之后,给对方留言,才能进一步询问相关信息。
昨天,记者分别给长春、哈尔滨发布寻人信息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希望得知这条消息的准确来源,可并没有得到回复。
长春市民马女士也拨打了我们的热线,“之前看到长春一个公众号发那个寻人,现在点进入,已经变成‘此内容被多人举报,相关内容无法进行查看’了。” 网友评论这应该是一个营销的文案
@长春西门大官人:昨天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发了微博,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虽然是一个杜撰的爱情故事,但是有时候却能触动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致D:这应该是一个营销的文案,最初看到是金华的,随后是通化的、长春的、哈尔滨的……仔细找,能疯狂找到许多。
@刘小象_CC:最终难逃被举报的下场。
@DD:假的,假的,是假的,是加了特技的帖子!
■微信回应发现虚假信息可及时举报
微信方工作人员表示,用户若发现公众号发布虚假信息,可及时举报。“在所有的公众账号文章末尾,微信都开设了‘举报’通道,用户随时可以对自己发现的谣言文章进行举报。大家也要做到,拒绝当谣言的推手,防止上当受骗,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传播和生存的空间。”工作人员说。
新文化记者 段超
■链接教你戳穿谣言帖
网友在知乎网上发了一个帖子,推荐四种方法,教大家辨别网络谣言,不少网友点赞。
1.从转发或发布人的身份进行判断。如果是专门营销的内容,从发布者的ID名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ID名字后面带QQ号码等,目的就在于推广个人;
2.借助搜索引擎,将帖子的内容复制一部分,再上网搜索基本上就可以知道真假。很多造谣者不会重新写新帖,都是将旧帖上的人物、名字、时间、地点等进行修改,基本事实不变,但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就可以知道真假;
3.针对谣言帖中的图片进行辨别。很多谣言都配了幅图,只要把帖子里的图片地址复制到百度识图和谷歌图片搜索上去,大部分都能找到这张图片的原始出处,就可以判断帖子真假;
4.对帖子内容本身的逻辑进行判断,一些谣言帖带有逻辑上的硬伤,只要带着质疑精神仔细查看,也能发现其真假。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