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记者 赵广欣
冬日暖阳,再逢五年收官。
1800天,如弹指一挥,却挑战重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转型大势所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1800天,如白驹过隙,却步行正健:转方式,调结构,有中生新,无中生有,吉林积聚新动能。
告别“二人转”,唱响“大吉剧”。“十二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看结构——第一产业平稳回落,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势头强劲;
看支柱——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6492.93亿元,占GDP和二产的比重分别为47%和89.1%,比2010年分别提高1.7和1.9个百分点;
看格局——“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标准动车组顺利下线,人参、矿泉水等特色资源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资源产业多业并举、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结构更优——“加减乘除”招招妙棋
【核心提示】“加减乘除”,直指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做好“加减乘除”法,即做好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除法”,尽快改变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现象。
【镜头一】雪飘长白,素雅中有惊艳,静谧中有狂野,好一派北国风光。
今年截至目前,长白山景区接待游客首度突破200万人次大关。今年1至4月份,长白山景区接待量增幅超过100%。
“白雪换白银”,冰雪旅游近年来更是持续升温,综合收入已占我省旅游综合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省旅游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着超过25%的高速增长。
【镜头二】中国·长春汽博贸易中心--长春工业服务业“双拉动”战略中的样本之作。这是一个有望改写长春汽车服务业发展格局,乃至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的重大项目。
作为长春“十二五”重点项目、全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中国·长春汽博贸易中心旨在打造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交易平台最现代的新车、二手车及汽车产品集散地。
汽车服务业为代表的汽车后市场经济,商机无限,打造一个与长春汽车制造业实力相称的汽车服务业航母,是长春国际汽车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亮点】“一柱擎天”和“二人转”的形象比喻,概括了我省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加减乘除”法,则指出了破解问题的路径方向。
五年间,我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做好“加减乘除”法,尽快改变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现象。
“十二五”时期,我省第一产业比重平稳回落,比重从2010年的12.1%,回落到2014年的11.0%,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在经历了“十一五”时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速提升期后,进入“十二五”时期比重变化相对平稳,小幅提升。目前工业仍是我省第一大产业。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6492.93亿元,占GDP和二产的比重分别为47%和89.1%。工业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在“十一五”时期比重明显回落,在“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比重仍在延续下降的趋势,2012年比重保持相对平稳,从2013年开始我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提升。201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4991.9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78.10亿元,增长6.9%,规模不断扩大,逼近5000亿元关口。
支柱更强——“有中生新”强身健体
【核心提示】“有中生新”,支柱优势产业实力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省支柱优势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支柱产业主要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2014年,我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石化、冶金建材、医药、纺织、信息和能源等八大支柱优势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5339.9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2.2%,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3.7%。与2010年相比,这8个重点行业的占比相近,贡献率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
【镜头】2014年,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占全省医药产业52.6%;近3年,通化市医药工业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医药产业舞动龙头,撑起通化经济总量的半边天。
但通化人的创新永无止境,这一次他们又走在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道路上。
从通化推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我们看到,这又是一条阳光大道--大健康产业以高科技含量和刚性需求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与制药检测仪器及设备、医药商贸与物流、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等领域。
【亮点】2013年,省委做出了将医药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新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随后,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
五年来,全省医药健康产业成绩斐然。2014年,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经济规模总量达到3230.3亿元,比2013年2314亿元增长39.6%,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仍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医药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850.1亿元,占全省GDP的6.16%;全省医药健康工业增加值达到502.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4%,比201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进一步增大。
汽车产业在“十二五”的前4年里对我省的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013年我省汽车产量突破二百万辆,2014年我省汽车年产量已达255.02万辆,比2010年产量增加87.61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0.8%,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轨道客车制造基地。
支柱优势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548.11亿元和600.29亿元,2011-2014年的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7.6%和16.8%,分别比规上工业的平均增速快5.4和4.6个百分点,2014年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也达到8.4%和9.2%,分别比2010年提升1.4和0.7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则明显回落。2011-2014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1.5%,比规上工业的增速慢0.7个百分点,和2010年相比,2014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比也下降0.8个百分点。
格局更新——“无中生有”激发动能
【核心提示】“无中生有”,战略新兴产业积聚生成,助力我省形成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资源产业多业并举、竞相发展,共唱“大吉剧”的新格局。
做好“无中生有”新文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9%,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培育“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镜头一】10月7日,“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副总设计师金光说:“下一步卫星将批量生产,远销海外,拉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吉林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吉林省在高新技术、通信产业、航天信息产业研发等方面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行列,将极大带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提质转型。
【镜头二】辽源没有得天独厚的铝资源优势,但吉林麦达斯却在“无中生有”中步步为营。
今年秋日,记者走进辽源,体会吉林麦达斯点“铝”成金的神奇。
在麦达斯铝业现代化车间里,75MN车间为长客高寒车项目生产的型材正在打包准备发运;55MN车间新加坡地铁项目、深圳地铁2号、5号线项目、武汉地铁4号线项目正在抢抓进度;大部件车间内,出口俄罗斯的城际列车车体正在快速推进,一旁世界上最先进的IGM龙门式双机器臂双丝焊接机器人在弧光中自如运转……
【亮点】“十二五”期间,我省围绕新材料、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悉心培育形成了一批战略新兴产业。例如,长春应化所的聚乳酸树脂材料项目,通过16年的技术储备,目前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项目一次性引进14家企业参与打造聚乳酸全产业链。据省发改委估算,到2020年我省聚乳酸产业将达到年产100万吨原料及下游制品能力,形成近800亿元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
小卫星、无人机、LED、碳纤维、矿泉水、玄武岩纤维、阿达木单克隆抗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建立“舟桥”机制,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重大技术突破和重点成果转化,吉林大学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另外,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孵化基地等平台载体的示范、引领和集聚功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强化,一些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十二五”,是我省产业发展砥砺和奋进的5年。告别“二人转”,唱响“大吉剧”,我省产业发展理清了思路,找对了方向,立稳了根基,增强了后劲。
“十三五”的鸿篇巨制即将启幕,前方阳光普照,吉林人步履铿锵,转方式、调结构,千方百计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阔步踏上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