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农村食品安全痼疾

16.03.2015  11:12

      ●当城市的食品安全逐渐得到重视的时候,农村食品市场的秩序和安全问题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吉林省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多部门联动整治行动——

      在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持续高压态势下,农村市场因消费水平低,居民自我保护能力相对弱,一些问题食品“上山下乡”,使得农村市场成为了问题食品的销售集散地。

      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成了热点、难点。从2014年9月开始,吉林省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工商局联合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剑指农村“问题食品”。

      吉林省农村食品市场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全力破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死穴”,着力构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广大村民“舌尖上的安全”?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问题食品侵扰农村

      提及农村市场的假冒劣质食品,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王晓强对此深有感触。

      “农村的小店铺里,时常有过期的、山寨的甚至假冒伪劣的食品。而那些价格便宜的小吃、零食在农村校园周边特别受欢迎,这些食品,往往都是些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对这些平常现象,他已经见怪不怪。

      “进货最看重的是价格,至于‘商标’、‘侵权仿冒’、‘生产日期’都不太在意,有些小厂家或者小作坊也往乡镇、农村小卖部送货。”白城市镇赉县坦途镇一家小卖部老板说。

      “食品安全,农村一直是最薄弱环节,也是最关键环节。吉林省农村食品市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在吉林省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启动开始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处处长孟民说,一是农村食品经营“小、散、乱、差”的现象比较明显,无证无照经营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经营过期变质、来源不明、包装标识不规范的食品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的乡村食杂店,经营的食品过了保质期仍然在销售,采购的食品没有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难以保证来源的合法。产品的包装、标识、标签不符合规定等问题。三是制售假冒侵权食品、“五无”食品的问题,由于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者维权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不少问题食品开始“进乡入村”,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和“五无”食品屡打不绝。四是利用过期的变质原料加工食品,非法添加有害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这些问题多发生在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地方。五是部分食杂店、食品摊贩存在经营条件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经营场所和生活区不分、缺少冷藏冷冻及防尘防蝇设施,环境脏乱差,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决不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盲区

      农村不是“问题食品”的“倾销地”,到底应该如何确保农村食品安全?

      “监管人员经常来检查指导,我们也知道食品安全人命关天,绝对不敢销售‘五无食品’和过期食品。”前不久,又一次经历了食品药品监管人员不打招呼的飞行检查后,柳河县柳河镇亿客隆超市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吉林省开展农村食品“四打击四规范”专项行动中的一个普通镜头。从坚持问题导向、制定重点任务,拉网式排查,到落实监管责任、实行严查重处,违规企业坚决“被清场”;从部门“亮剑”、联动执法,着眼“长效”,构建监管新常态,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注重社会共治……为期3个月的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辽源市破获代某某等人生产销售注水牛肉案、王某某销售假冒保健食品案,犯罪嫌疑人现被依法拘留。蛟河市破获了李某某非法屠宰案,已有11人被判有期徒刑……作为“四打击四规范”的突破口,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截至去年末,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户216家,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黑作坊”39个,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29户,查处有影响的食品违法案件808件,移送司法机关34件,查扣和没收问题食品19412公斤。

      “这次专项整治我们是部门联动执法、社会协同,强化行刑衔接、强化案件查办,起到了震慑作用。”吉林省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要继续实行这种方式,以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如何从源头上彻底消灭食品安全隐患,这又是摆在相关职能部门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整治过程中,全省各地及时总结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监管机制。

      针对群众生活和业主生存实际需要,吉林省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管理办法》,对不够发证条件的小作坊、小摊贩,采取备案制、承诺制等办法强化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敦化市秋梨沟镇振兴食品百货超市店主闫秀贵高兴地说:“过去,送货车五花八门,出现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时,我们很难查找或追溯供货商;现在,有统一监管的送货车我心里托底呀,今后要是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拿着单子就能直接找到供货商。

      正如闫秀贵所说,如今,实行统一备案、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监管的食品送货车已在辽源市、吉林市、通化市等所辖县(市)试点运行,并与食品药品电子追溯系统相结合,使运送的食品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切断不合格食品“上山下乡”黑链条。

      在省内不少农村红白喜事、升学祝寿等需要置办宴席时,都是由“宴席大篷车”提供餐饮服务。四平市对“宴席大篷车”进行备案,并对每个“宴席大篷车”设立“食品安全总监”,形成乡(镇、场)村、大篷车三级责任网,对“宴席大篷车”的食品安全负责。

      柳河县乡镇监管机构已挂牌运转,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蛟河市集体餐饮实行申报登记制度;龙井市建立了帮建促建制度和驻村联络员制度;和龙市采取“六个一”监管措施,全力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依托遍布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小屋”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变化。它集科普宣传、投诉举报、快速检测、咨询服务“四位一体”于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和食品消费者安全意识。

      农村食品安全整治规范永远在路上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既说明查处有力,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也说明农村食品安全的警报远未解除,不容忽视,还需打“持久战”。

      如何保障农民“舌尖上的安全”,不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盲区,决不让食品安全在最薄弱处失守?

      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看来,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顽固性等特点,经过3个月的集中整治虽然有所遏制,但绝不会毕其功于一役。今后要继续夯实监管基础。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乡镇(街道)食品监管机构,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要针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消费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在食品安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用制度和机制保障农村食品市场的长治久安;要加大整治力度。突出问题导向,什么问题最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避免“发力分散”。建立问题台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件一件逐步加以解决。突出案件查办,深挖投诉举报线索,重拳出击,追根溯源,惩治违法违规分子。同时要强化宣传教育。

      有关业内人士呼吁,要让农村食品市场的劣质食品无处遁形,监管部门应把好田头、生产、市场、科普“四大关”。严厉查处违法“黑工厂”、“黑窝点”,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确保农村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覆盖到村、到户。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建设的政策、经费、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农村食品安全才不会留有死角。

      “广大村民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电话12331投诉举报。全省各级12331投诉举报中心实行信息资源共享,落实举报”首接负责制“。积极奖励举报行为,根据案情,举报人可获得100元至20万元不等奖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越来越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高,筑牢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线,进而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