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上海的发展使命,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战略坐标,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进行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转变落伍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八次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韩正同志在会上强调,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上海的发展使命,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战略坐标,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进行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转变落伍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必须消除对科技创新的三个认识误区
多年来上上下下都认为科技创新是极其重要的,但为什么成效并不显著,创新没有积极地推动发展,因为我们不少人对科技创新长期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以至于扭曲了创新行为:一是把科技创新看作是单一的科技研发。也就是只关注研发而不关心后续的转化利用和产业化。“唯论文”,以发表重要论文衡量科技发现成效;“唯专利”,以获得专利衡量科技发明成效。比如从2004年至2014年,上海发明专利的拥有数量从4689件增长到56515件,增长超过10倍,但上海的科技进步水平与创新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二是把科技创新看作是科技一家的事,也就是由科技部门掌握多数科技创新公共资源,主推科技创新。三是把科技创新看作是工业生产上的投入产出。把科技创新看作简单的线性工程、规模量产,认为只要政府对科技研发多投入一些必然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但科技创新与工业生产不同,它更多依赖于软环境建设和人才创新动能。
上述三个认识误区必须扭转。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研发,不仅仅是科技管理部门主导,不仅仅是研发环节投入,它更多体现的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和动力,更多需要的是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消除“唯论文”、“唯专利”的评价导向,把成果转化、驱动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导向和评价标准;要突破部门局限,推进科技部门与经济、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协同创新、形成合力;要重视综合配套投资和体制机制创新,用事业机会、基础条件、综合服务、创新激励、创新文化来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的绩效。
必须充分认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和活力来自哪里?硅谷的经验,以及深圳的经验都已表明,动力和活力在市场。从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才能造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和新兴产业。这就特别要转变两个落伍的传统观念:
一是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偏差。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往往看重的是大型国企、外企和体制内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看不上市场里草根型的小微企业。我们从硅谷和深圳的成功可以看到,那些今天叱咤风云的著名高科技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起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科技创新成长起来的。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首先要信任和重视市场里的小微企业,因为有了“蚂蚁雄兵”,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竞争性市场,孕育出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二是对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不放心、不放手。对于互联网时代形成的一些市场资源配置新型机构,如民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网络交易平台企业,因为这些新型机构多少带有一些“野蛮生长”特性,有些部门多少有些看不懂、看不惯、不放心,要么以现有框框予以限制,要么以规范管理为名予以清理整顿,以致时有错杀现象。大量创新资源仍在通过产业指导目录和分门别类的立项资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手段进行配置,以致时有错配现象。培育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功能,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更要重视市场配置机制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坚决改变不合时宜的思维和管理理念,着力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必须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新认识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需要以开放倒逼改革,还需要以创新引领改革;不仅需要激活当下的创新创业主体,更需要面对长期的全球竞争努力造就长期的创新活力。在新的战略坐标下,对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有新认识,特别要克服两个“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想:
一个是克服守住部门权力的“一亩三分地”思想。一些部门习惯了审批许可,习惯了手中的资源分配,习惯了管制,习惯了老框框,让改革变得困难重重。科技创新先要从制度创新突破。创新需要宽松环境和更多的公平竞争。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破除部门藩篱,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构建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匹配的政府管理模式。
再一个是克服守住地方利益的“一亩三分地”思想。就是项目、功能全要留在本地,创新溢出也要尽可能守在本地,不主动向周边地区和更广的内陆地区更多地扩散、更多地辐射。离开了最具成长性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海就会成为孤军,就会缺少最重要的科技创新需求动力,就会大大降低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动能。必须依托长三角地区,构建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并在服务和带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获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巨大动能。(王振,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