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被平均”破坏幸福感

17.06.2015  12:46

  事件回放

  据报道,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0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在这20个省份中,北京的平均工资最高。每逢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感觉自己拿到手的工资没这么多,感叹“拖了平均工资的后腿”。对于许多人感觉自己“被平均”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指出,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提醒

  勿忽视审视自身

  一提到平均工资,人们就当成洪水猛兽,表现出一副愤愤然的样子,纷纷冷嘲热讽。这个态度有待商榷。

  首先,造成这种偏态分布,是岗位、行业、地区等因素决定。我国不仅就业格局复杂,效益也各有不同,特别是真正称得上精英人才的还是少数,所以工资分布偏态就不可避免,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也是发展需要。

  其次,面对这样的巨大差距,政府部门担忧出现社会裂痕,也明确提出“提低、扩中、限高”的具体方针。但从市场角度而言,仅有政府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作为劳动者个体,要冷静认识到自身工资水平较低的原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缩小与他人工资的差距。如果只会敌视工资水平较高的少数人,只会表达对政府的成见,忽视了对自身不足的审视,又岂能逃出“被平均”的宿命!

  贺成

  反对

  应摒弃平均主义

  “平均”蕴藏了什么含义呢?有人曾经戏称,比如,一个富翁收入1000万,其余9个人收入为零,那么10个人的平均收入就是100万。在这种计算模式下,必然让人感觉如鲠在喉,难以走出“被平均”的怪圈。最为重要的地方在于,平均数并非大多数,一组漂亮的平均数面前,富的还是富,穷的还是穷。个体指标的差距越小,才越能体现出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反,个体指标的差距越大,平均数就越缺乏代表意义。

  最为关键的,如果平均收入线下的人过多,而平均收入线上的人较少,甚至某些人的收入高得离谱,无疑表明整个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衡量工资收入如何,不能只是盯着平均数,还应该看看大多数。否则,当凤毛麟角的亿万富翁与一群穷光蛋平均,除了一组光鲜的数字比对之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呢?

  赵守翠

  定义

  当以调整为目标

  需要重视的是这样的调查目的何在?如果仅仅是为调查而调查,末了让低收入群体集体惭愧一把,大费周章的调查一点意思都没有。应当为调整作重要依据。

  不同地方物价标准不同,可能没有可比性。但是,同一地区,物价水平一样,若收入天上地下的相差太多,一则低收入群体实在度日维艰,再则贫富差距过大也给社会和谐蒙上阴影。所以,富与贫的差距应该逐渐缩小方为正常。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越是高收入行业,在涨薪方面越是领于风骚,只要地方有调薪信息,可能不久就可以落实到位。可是,那些处于底层的行业,涨薪可能更像是纸上的大饼,除了羡慕地咂巴一下嘴,可能涨薪信息跟他们再无一毛钱关系。

  让工资调查充分显现其社会价值。地方相关部门的调查还应该继续跟进。

  冯海燕

  结论

  别让数据破坏幸福

  无数的吐槽引发共鸣,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对自家生活幸福感的伤害。

  抛却平均工资来看自家生活,幸福或许就在身边。以笔者为例说,一家三口,夫妻都是教师,居于县级城市,我们的平均收入达不到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也到不了山东省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我们一样可以早早买上房买上车,生活相对稳定,不时带孩子出个远门,看看风景、逛逛博物馆……生活虽平凡,但偶尔也有惊喜上门,相对而言,自我感觉还算挺幸福的。

  故此,奉劝和我一样“被拖后腿”的人们,别在乎这些笼统抽象的数据,生活是自己的,数据都是外在的,而且数据也会受统计的样本、代表性等影响——必有误差或者说水分。一言以蔽之,过好自己的日子,规划好自家的幸福,就是对国家做贡献。

  朱清建

  三  言  两  语

  平均工资指标只用在社保基数调整、劳动赔偿等上面,根本不是用来衡量收入水平的。衡量收入水平的指标叫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老百姓来说这个指标其实越高越好,等你出了劳动纠纷就恨这个数太低了。——毛远

  平均工资又出炉了,再次加入拖后腿的队伍,我这标准可以做排头。——詹北

  

  每次出平均工资我看了就火,不多评论。——左狮我

  纯属娱乐吧,我是山西的一年也就两万多,还一欠工资就是四五个月,哪儿有四万八那么多,逗谁呢。——房柯

  我天,什么时候能达到平均工资?!!——安梅

  我们咋总被平均呢?不知有关部门做过调查没有?除了行政事业性单位,其余单位哪个不是只有极少数人工资高,其余普遍很低,就算有时高点那也是加班赚的。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