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为经济转型升级发力
与长春应化所携手攻关、刚刚成立一年产品就迅速打开市场的“中科光电”;极具个性、敢同国外产品叫板的“天火汽车”;研发出东北第一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CPU的“吉湾微电子”……
创新,正在春城大地激情涌动,为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贡献着澎湃的动力。
科技创新究竟对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业界普遍认为,创新驱动的产出比可达到1∶50以上。面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这一全世界共同面对的课题,我市连出“组合拳”,狠抓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列好转型升级的排头阵。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我市围绕产业特点,充分利用科教优势,谋划建立富有长春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发布《长春市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一大平台、两大载体、三类中心、八大协同创新基地。同时,市科技局制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试验点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市建立20个左右协同创新试验点,以点带面,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使我市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缩短了从成果到产品、到产业的距离,但资金投入是一大难点,也是困扰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围绕破解融资难题,市科技局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下大力气,补齐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短板”。第一家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第一家科技支行、第一家科技信用担保公司、第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市科技局集成各方面资源,取得了这“四个第一家”的显著成绩。
长春天火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明告诉记者,一年多前,当他为企业融资、扩大规模而苦恼时,是长春新兴产业投资公司的500万元债券投资,让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员工人数和营业收入增长了一倍多。
今年7月,由市科技局、长春高新区管委会、吉林省捷诚投资有限公司共建的长春科技金融中心成立,这是我省第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现已有十余家投融资及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条龙科技金融服务。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服务正全力助推我市更多科技型企业蝶变高飞。
长期以来,作为创新密集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总是和市场之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市一直努力破解的难题。
“长春素有‘科教文化名城’的美誉,科教资源丰富,但之前我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一直不高,科教资源未能与城市经济发展很好地融合起来。”长春应化所相关负责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然而,这种担忧正在被化解。今年,市科技局组织实施了“三百工程”,通过实施100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10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项目链,以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引导企业、高校院所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落地生根。
预计到年底,我市今年将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04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将超过25%。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我市要抢抓机遇,在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政策方面积极争取,依托科技创新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系列科技“组合拳”正在发挥效应,来自市科技局的资料显示,预计到年底,我市将突破关键技术120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20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将达到350户。长春,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正依托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逐渐进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轨道。(记者 张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