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创新谋变 中国经济步入转型阵痛期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正在进入转型的阵痛期。从中国的外部环境和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向好。虽然经济表观数据有所下降,经济体仍然处于健康状态。”恒松资本创始人、前摩根斯丹利亚太区执行董事娄刚在哈佛大学举行的哈佛中国论坛上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经济进入新常态外部环境促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但综合就业和消费等情况来看,经济仍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在哈佛中国论坛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7%,经济呈现下行的势头,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投资等传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变化。
胡祖六认为,中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低出口大国”。但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正在上升。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但是已高于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与印度、越南、印尼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同时,受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实现30年两位数左右的高速增长,但中国地方债务高企、地方融资平台泛滥,显然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说起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娄刚认为,这次经济转型并不是政府主导的,但是政府抓住了机遇。中国经济存在投资拉动经济比率过高、银行负债率过高、金融机构过度使用杠杆化手段、环境问题凸显等,外部环境促使中国经济转型。
经历转型阵痛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娄刚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释放市场,这次中国经济转型最成功之处在于释放市场,给服务业和创新很大的空间,最基层的民间资本正在主导一场并购的大潮。并购可以提高资本效率。
胡祖六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靠消费拉动,尤其是依靠中产阶级为主的民间消费来拉动。消费主要是解决需求问题,使生产更有效率。而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效益,还要依靠创新。
胡祖六说,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是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出口拉动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释放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使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低成本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韩国、中国台湾被迫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型,转型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是韩国,中国台湾已经取得成功。
现在中国只能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向生产更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转移。胡祖六说,评价中国创新的潜力,首先,中国的研发支出总额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其次,中国申请专利的总量居于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互联网创新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全球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五大公司,中国华为和中兴公司占有两席。
股市牛市行情并未结束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进入新一轮牛市。上周,中国上证指数已成功站上4400点,本轮股市涨幅已经达一倍。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新增股票账户同比增长433%,达795万户。
“中国股市进入牛市,而且这波牛市行情还远未结束”,娄刚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崛起,中国政府打击腐败取得效果,公权力逐渐地退出私权力领域,自由产权逐渐确立。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娄刚称,中国股市的这轮牛市行情,是民间资本自而上发起的一场运动。政府部门如能抑制冲动,不出手干预市场,这轮股市牛市行情,一定比以往走的更长。(中新社波士顿4月26日电/记者 阮煜琳)
(责任编辑:王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