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在发展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力度不断加大的宏观背景下,东北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等矛盾逐渐显现,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东北三省GDP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一些经济指标也呈现出放缓态势。如何正确分析和看待我省经济形势,对于全省上下进一步坚定吉林振兴发展信心,更好地谋划和推动我省未来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余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发展活力,还是抗风险能力,较以往均有大幅度跃升,为吉林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是我省历史上实力提升最快,发展效益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
——经济总量跨上历史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2662.08亿元,增加到2014年13803.81亿元,进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十余年来GDP增速基本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003年289.2亿元增加到2014年2188.6亿元,增长了6.6倍。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492.93亿元,比2003年增长7.0倍。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18.3:41.3:40.4,调整到2014年11.0:52.8:36.2,工业经济占总体经济比重上升11.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产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冶金、建材、轻纺等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86.5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0.9倍,占全国比重由1.8%升至2.2%。201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1%,已过半壁江山。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530.4元,2014年增长到10780.12元,增长了3.3倍。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05.1元,2014年增长到23217.82元,增长了2.3倍。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由2003年61.72亿美元升至2014年263.78亿美元,增长了3.3倍。实际利用外资由2003年5.06亿美元增至2014年76.53亿美元,增长了14.1倍。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和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与俄朝韩日等国合作取得良好成果。
我省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动力转换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等挑战,但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可控区间,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我省在经过老工业基地振兴十余年来的高速增长之后步入新常态,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2014年GDP增速为6.5%,比2013年下降1.8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虽在东北区域属发展最好,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为6.1%,比2014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一直低速运行,上半年增速为4.9%,低于2014年同期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呈放缓态势。对此,我们应理性客观地来分析、认识和看待。当前,我省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正处于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转换期,正处于筑底过程当中。经济增速放缓,既有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原因,也源于经济增速换挡所呈现出的一种温和的波动和回落,这种减速换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运行规律。
面对新形势,我省下大力气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动力,努力通过改革和实干寻求赶超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动力转换集聚、经济稳中向好等积极变化更多地呈现出来,一些新的亮点正在点燃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希望。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2014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中,一产比2003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轻工业比重上升了1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汽车、石化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分别下降3个、0.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1%、19.7%,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民间投资增长11.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占GDP比重达到36.1%,分别高于GDP和工业增速2.3和3.5个百分点。需求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路径依赖”有所改变,投资率降至70%左右;消费品市场逐渐回暖,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消费率达到40%左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政策措施效果明显,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零审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至234项。上半年民营经济主营收入实现14800亿元,同比增长6.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稳步增强。“吉林一号”卫星、“无人机”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广阔发展前景;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4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增30家,省内165家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198项,总投资达到24.3亿元。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2014年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已达56.4%;对朝、俄、蒙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承接日、韩产业和技术转移进展良好;中俄珲春——马哈林诺铁路恢复运营,积极谋划借港出海,提出了开辟北冰洋航道的战略构想。生态理念已形成共识。无论是东中西部,还是城乡,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意识明显提高,为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2014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68%,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同比均有下降,受到国家通报表彰。
可以说,目前我省经济总体形势正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正处于对新常态的逐步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动力的更新转换等积极变化中,从筑底阶段向拐点回暖,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我们既要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要看到光明的发展前景,始终保持发展自信的战略定力。下半年,随着投资力度加大、外部环境好转等利好因素增加,会逐渐形成经济环境改善的叠加效应。可以预见到,我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将稳步提升、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将持续集聚。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全年经济极有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较好实现稳中有进的预期目标。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吉林团审议和在吉林视察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机遇,按照“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要求,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着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努力抢占吉林未来新一轮发展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吉林”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省新时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应深刻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折不扣地认真加以落实,努力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集聚新动能,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中取得新进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一)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总书记用“一柱擎天”和“二人转”的形象比喻,概括了我省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用“加减乘除法”,指出了破解问题的路径方向。我省要按照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做好“加减乘除”法,即做好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创新驱动的“乘法”,提高市场化程度的“除法”,尽快改变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现象。要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坚持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实施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努力培育“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推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启动交通、水利、城市地下管网等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投资增速和投资率,追求投资对GDP、财政收入等边际贡献率的最大化;完善项目考核办法,遏制“投资水分”现象,推动项目真正落地投产达效。
(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总书记强调,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我省应按照“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简政放权要彻底、市场活力要增强”的要求,继续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坚决破除制约吉林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继续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营商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依法行政。深化市场化改革,释放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规则,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和金融市场体系。
(三)努力发展吉林特色现代农业。总书记要求我省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省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发展规模效益型的现代化大农业。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争取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上实现新突破。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农两个关键,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争取在装备技术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联系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加强农业加工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争取在农业“接二连三”上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到农村,让农民群众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争取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总书记强调我省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央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把我省作为重点涉及的18个省份之一,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以国家“一带一路”确定我省为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为契机,抓住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俄罗斯远东开发等有利机遇,坚持打好长吉图开发开放牌,与周边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继续实施“借港出海”,加快对俄扎鲁比诺港、对朝罗先合作区等项目,加快推动东边道铁路、通丹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强区域联动,处理好长吉图窗口前沿和腹地关系,推进长东北新区建设,完善图们江区域开放条件、提升带动功能。提高各类开发区、特殊功能区和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集聚能力。加强铁路、公路、桥梁、口岸、港口、航线建设与提升改造,全面提高内外联通水平。
(五)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的自然生态本身就是抓发展的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最突出的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必须始终放在突出位置、优先地位。要坚持实施东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和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加大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搞好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强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倡导绿色理念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指标考核办法,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推进我省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化生态保护与恢复,增强生态屏障功能;加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提升辐射带动效应;加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突出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转化、产业升级、沿边开放、兴边富民等内涵。
(六)扎实做好民生工作。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执政的宗旨,就是为了老百姓幸福美好生活。我省要把富民当做民生工作的第一任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兜住底线民生,把扶贫开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织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要保障基本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满足群众基本需求;要高度关注热点民生,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关注长远民生,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体系,保障群众正当权益,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谋划新一轮发展,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投身于吉林振兴发展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吉林”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省上下要以此为鞭策和激励,进一步肩负起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要更加坚定信念,坚持奋发状态,保持发展定力,坚决打赢未来新一轮吉林振兴发展的攻坚战。
一是要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发展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牛鼻子”、“金钥匙”,是我省的第一要务,一刻也不能停,半步也不能缓,丝毫也不能放松,否则我省在新一轮竞争中,会有进一步加大落后差距的危险。各级干部必须要增强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将身心全力投入到吉林振兴发展大业中去。二是要进一步坚定发展的自信心。省委提出“优势自信、路径自信,目标自信”,提出“三个五”发展战略,是对我省省情的科学研判,是推进吉林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要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信通过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一定能够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焕发生机与活力。三是要善于用改革的思维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是吉林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各级干部要善于用改革的思维抓改革,抓工作,在改革中想事干事,攻坚克难,探索前进,寻求创新,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啃硬骨头,涉险滩,咬住各领域改革重点难点任务不放松,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四是要营造奋发有为、想事干事的工作氛围。各级干部要习惯在从严治政的大背景下善谋善为,敢闯敢干,始终把干事创业谋发展作为最大责任。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鼓励各级干部在干净中干事,在实干中争创业绩。对勇于担当、踏实肯干的干部要撑腰、打气和鼓劲,给他们舞台、机会和回报;对庸政懒政、惰政怠政的,要加大管理和惩处力度,做到“为官须有为,不为须问责”。五是要狠抓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各级单位和部门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任务书”、“时间表”,把任务落实到岗位和人头。每项工作任务,都应年初有部署,随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同时注重科学考评,完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保护和调动好干部抓落实的积极性。(郑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