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村:流转“刨金”富了农民活了村
走进秋收后的东丰县黄河镇凤阳村,黑黝黝的土地又恢复了宁静。今年初,凤阳村推进土地流转,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如同“补丁”的小田地“化零为整”,让村民们尝到土地流转的甜头,趟出了一条“刨金”生财之道。
“怎么能快发展?怎么能早致富?”这些问题是村干部经常琢磨的事儿。今年60岁的凤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德义找到了答案。回想当初土地流转的过程,身材不高、思维活络的孙德义告诉记者,得知镇里要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兴办村办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用集中土地开发经营管理提高产出效益的信息后,与庄稼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心里就有了“不安分”的想法:凤阳村一定要带个好头儿,率先搞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家院里、田间地头、个别探究……去年入冬后,孙德义就常到村组间转悠,跟大伙儿讲政策、谈发展,细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光大大小小的会议就开了20多场。于是,看到发展前景的村民就将地承包给了孙德义。承包土地、购置机械化设备、雇用当地村民……孙德义说干就干,今年4月,他采取租赁或入股的形式流转了土地700亩,成立了“一六八”凤阳家庭农场。仅1个多月的时间,孙德义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将原来2321块“小池子”变成213块“大池子”。平整后的土地不仅面积变宽了,种植面积也增加了,机械化耕作更是派上了大用场。入股农场的村民鲁中辉高兴地说:“每年我家的19亩水田在插秧收割时都要雇上十几个人。现在入股后便由农场管理,我们收的就是纯收入。”在凤阳村,像鲁中辉这样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有很多。他们说,外出务工有什么难题,村、镇都会帮着协调解决。我们中有喜欢守家在地的就在农场干活,年轻力壮的可以跟工程队进城,出国劳务的年收入还能达十几万呢。“村里共有5000亩地,平均年收入也就500多万元。如果土地都流转出去,每户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按一年全家收入5万元来算,全村有320户外出打工就能增加收入1600万元。”孙德义早已为不甘落后的村民们盘算出一本“快富账”。谈到凤阳村的发展,孙德义说,他们正准备申请注册“吉绿源”牌大米,明年还要推广稻田养蟹、养鸭子的经验,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
冬日的阳光凝望着凤阳村安详的大地。孙德义手指着一望无际的300亩稻田说:“你看,这就是刚从村民手中又流转的土地,今秋已平整完一多半了,来年插秧前保证完工。”为流转这些土地,孙义德不仅把农场一年的盈利都搭进去了,还投入了40余万元。凤阳村孙德义的“家庭农场”,既富了农民又活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