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长春“暖经济”渐火 火锅麻辣烫迎旺季
核心提示:最近一段时间,长春的气温忽冷忽热,但是随着上次降温过后,进入初冬,“暖经济”已经悄然走热。最近一段时间,长春的气温忽冷忽热,但是随着上次降温过后,进入初冬,“暖经济”已经悄然走热。
4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电暖器、棉衣、手套等御寒商品都出现了一波销售高峰,餐饮类火锅、麻辣烫也迎来了旺季。
关键词1·吃
火锅店日营业额增长3成
赚钱指数:★★★★☆
4日中午,长春市民刘恩玉和几个朋友来到西安大路附近的一家火锅店,一个一个小锅咕噜噜地煮了起来。虽然4日的气温还可以,但是刘恩玉觉得进入这个季节,吃点火锅发发汗实在是件舒服的事。
和刘恩玉的想法一样,天气越来越冷,长春餐饮业的火锅、麻辣烫等也进入了旺季,在走访的多家火锅店和麻辣烫店中,到了饭口几乎都出现满员的情况,而晚上有时还会出现排队候餐的场景。“经历了几次降温后,食客们就上来了,火锅就越来越受欢迎。”长春建设街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从10月份后,吃火锅的就越来越多,尤其是天冷这阵,日营业额能上涨3成左右。他预计,随着天儿越来越凉,吃的人还会更多,到了晚上吃饭的高峰,会出现提前预订的情况。
关键词2·用
电暖器等产品一天销量顶一周
赚钱指数:★★★★★
上个月末,长春市已经开始供暖,但是由于一些商铺或是住宅供暖一般,因此取暖设备也早早地进入了销售旺季。
在长春多家家电卖场内,记者看到电暖器等取暖设备都摆在了商场的显眼位置,有很多顾客都在购买或是问价。
在这其中,电暖器等产品成为了明星产品,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前两天气温低还没供暖的时候,电暖器卖得就特别火,一天的销量差不多等于降温前一周的销量。现在随着气温马上降低,每天的销量也都保持得很好。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电热水袋、电热毯、马桶保暖套等用品也都随着天气转冷而销量大增。
关键词3·穿
棉衣、帽子等御寒产品销量大增
“气温继续下降,销量也会更好”
赚钱指数:★★★☆☆
随着冬季新款衣装的陆续上市,买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在长春重庆路上的一家品牌服装专卖店内,厚厚的冬装已经成为了店内的主角,羽绒服、棉衣、羽绒马甲应有尽有。“现在来购买衣服的,大多都是买冬装准备御寒,所以说现在冬装销量非常好。”这家品牌专卖店的销售员告诉记者,就拿羽绒服来说,前一段时间每天能卖2件,现在每天能卖出6件左右,单件如果按照800元来算,一天就是近5000元。
除了御寒的衣服卖得好,在长春的各个地下商城入口处,帽子、围脖、手套等御寒产品也都摆在了柜台上,这些颜色各异、造型不同的商品让市民感觉冬天已经到来了。多位销售御寒商品的摊主也都表示,现在已经进入了销售旺季,销量在不断提升,如果气温继续下降,销量也会更好。
关键词4·行
汽车加热用品销量增一倍
“女司机买毛绒把套的多,
男司机买加热垫的很多”
赚钱指数:★★★★☆
每到冬季,给爱车换上毛垫是很多车主的必修课,这不,这两天长春车主马先生,就刚买了一套价格千元的毛垫,给爱车换上后,他感觉很好看,最重要的是,坐上去暖暖的。
在长春汽贸城附近的一家汽车用品店内,店主正在给一辆轿车换上毛垫,店主介绍说,现在是换垫的高峰期,每天都得换上五六套,所以现在的销量也增长了能有一倍。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气温的下降,有关汽车的保暖商品还真不少,像毛绒把套、毛垫、电热垫等汽车保暖用品卖得也非常好。
“女司机买毛绒把套的多,男司机买加热垫的很多。”一家汽车用品专卖店的店主说,每到换季时,这些东西都卖得很好,因此店里也早早地把货准备好,果不其然,天气降温后,销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关键词5·网
围脖销量环比增长30%左右
赚钱指数:★★★☆☆
除了实体店大打“暖经济”的招牌,电商也没有放过这样一次机会,而且销量也很好。
在淘宝网上,记者搜寻了关于电暖器、电热宝等多种取暖商品,发现这些商品在近期的成交额都有明显的增长,而且为了抓住暖经济的商机,商家推出的产品种类非常多。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注意到,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疯狂大抢购,商家也是将优惠放在了前面,比如一款电暖器上面写着“双十一价格抢先购”等字样,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一位在网上销售围脖的店主则告诉记者,最近围脖卖得很好,主要是全国的气温都要下降,冬季就要来临,和前一个月相比,现在的销量能增加30%左右。目前来看,客源以北方的消费者居多。
另外,对于应季的商品,电商也是跟着市场需求,将这些东西作为了重点销售。
■提醒
使用暖手宝
要谨慎小心
虽然暖手宝可爱又方便,许多女性朋友会随身携带它们逛街,不过本报在此提醒市民:暖手宝本身存在安全隐患,购买时,一定不要贪图便宜,尽量选择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并注意保留发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为维权保留证据。
另外,不要直接在暖手宝上烘烤衣物,也不要在浴缸、水池旁边使用,避免发生火灾。同时,使用时,尽量不要让暖手宝长时间接触身体,可以在暖手宝外面加一个防护套,以免烫伤皮肤。
记者 王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