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博士董永军北极圈寻“冰”20天

21.09.2016  09:10
科考队员们用一箱苹果引来的北极熊。(翻拍) - 新浪吉林
北极的黄昏美景。 (翻拍) - 新浪吉林
来源: n.sinaimg.cn

 

科考队员们用一箱苹果引来的北极熊。(翻拍)

 

北极的黄昏美景。 (翻拍)

 

  1984年出生的董永军是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师。今年8月3日至8月22日,他随同韩国北极科考破冰船“ARAON”赴北极圈进行科研考察。

  董永军从北京出发,途经美国西雅图、安克雷奇,从阿拉斯加的诺姆市登船,穿越白令海峡,在北冰洋的海面上航行22天,航线划出一道往返曲折的圆弧,他此行目的,只为寻找到一块纬度适合、大小适合、厚度适合、硬度适合的冰,用以安置他的宝贝仪器——由东北师大参与研制的“北极浅水冰基拖拽浮标”。

   浅水冰基浮标

  监测北冰洋水域变化

  20日,记者在东北师大物理学院见到了董永军。“这个浮标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老远的把它安置在北冰洋的一块冰盖上做什么?”记者问。董永军说:“目前国际上主流用于极地气候研究的浮标都是深水型的,对北极圈冬夏巨大的温差适应性差,而北极的冬季气温可低至零下60摄氏度以下,一旦冰层过厚,深水型浮标的数据传输就会受影响。我们师大参与研制的浅水型浮标,在获取北冰洋海平面下十米左右的水温、气压变化数据上优势明显。

  “这种浅水冰基浮标的使用寿命多久?”“设计寿命是一年,但还得看它能否通过北极地区寒冷漫长的冬季的考验。

   同样厚度

  北极的冰没有南湖的冰坚固

  董永军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北极科考,“去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一本《情系北冰洋》的关于北极的科普书,不过等亲眼见到北极,还是感到很震撼。”董永军说,进入北极圈后,浮冰逐渐多起来,“北极的冰与我们长春冬天河面、湖面结的冰有很大不同,因为不断有盐分析出,冰盖上有无数小空洞。所以一般我们南湖的冰结一米厚就很坚固了,而北极的冰要结1.5米左右人才能在上面走,即便如此,还要特别小心冰盖上的融池。所谓融池,看上去像是冰上的一汪水,实际这一汪水下面可能是数百米深的冰洞,非常危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