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了农民富了——重庆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阅读提示:提起重庆,人们常叫它“雾都”,也会亲切地称之为“火锅之城”。2013年重庆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让农民富足的同时,保农村一片绿水青山。热辣的火锅培养出重庆人敢想敢干、刚劲有力的创造精神,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一场如火如荼的乡村环境治理在重庆蓬勃开展。不久前,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这座山城,感受美丽乡村建设3年来的成效。
村居整洁——垃圾回收变废为宝
站在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村头,可以远眺对面山间若隐若现的瀑布,因为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这里是附近闻名的长寿村。“我们这儿年纪小的一起跳舞,老的打太极。”说话的王德仁今年85岁,在村里他还算是年纪小的。
楠桥村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的小路弯弯曲曲,有的还需拾阶而上,但无论宽路还是窄巷,都没有垃圾杂物,一些落叶也被扫起堆在墙角。“我们实行‘门前三包’,自己家门前无垃圾杂物、无污垢积尘,不乱堆放占道,维护村居环境的整洁。”甘宁镇书记王伟说。
2016年《联户保洁考核结果公示表》贴在了进村的主路上。全村3个组,划分为17个片区,每个月考核一次,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考核员和负责人的手机号也公布在公示牌上,接受监督。
在这里每走几户,就能看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海报上文图结合,将垃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可回收的废品,比如纸制品、废旧电器,可以由村民自行售卖;第二类是可回收的垃圾,比如厨余残渣、树叶等要倒入沼气池,经过发酵处理,作为肥料还田;第三类是不可回收物,比如医疗垃圾、农药瓶要倒入村里的垃圾集中收集点,由村委会统一清运。
“很简单,能回收的放进自家的沼气池,不能回收的扔到村里的垃圾箱。”看到记者在看海报,王大娘热情地介绍。在她家的厨房里,天然气炉旁还有一个沼气炉,沼气的来源就是自家的沼气池。
“我们这里去年就利用农业部的项目资金,为家家户户建了沼气池,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王伟说。可回收的充分利用,对于不可回收的农村垃圾,重庆基本形成了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日产日收的健全机制。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
“根本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让百姓愿意参与其中。我们对卫生好的家庭公开表扬、对不好的公示披露,并按照每个月的考核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表彰激励。”王伟说。
通过宣传营造氛围、制度明确标准、提供配套设备,多管齐下,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成效凸显。
生产发展—— 让资源引来资本
十月的黄瓜山,依然覆盖着浓厚的绿色。河水从山脚下流过,由于湿度大,山路都氤氲在薄雾之中。静谧的山水风光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大自然赋予重庆永川的珍贵生态资源,当地人则通过发展示范产业,让资源引来资本。
“我们有三间客房,院子里能喝茶,前面这片梨树可以采摘。”陈伦理热情地介绍自己家经营的农家乐。二层白砖小楼,他和妻子住在一层,院子里树荫下,摆放着石桌石椅,门前的小狗热情地摇着尾巴。
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苟晓梅一边和陈伦理打招呼一边介绍:“这种村民自己经营的农家乐,这里共有93户。我们建立了农家乐诚信评估体系,每年还会组织卫生、餐饮、服务方面的培训。一旦出现游客投诉,农家乐将不再纳入街道的推荐名单,客源会大幅度降低,所以每家都很注重对品质的维护。”让农民富起来,政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丰厚的自然资源,永川区每年组织梨花节、桃花节等旅游活动,为农家乐持续吸引客源。
在游客眼中,美丽乡村胜在风景优美,而对于当地农民来讲,收入改观才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期待的事情。农旅结合、农工相融,促农增收的路径在重庆各地虽各有探索,但以农为本,却是实践中的共识。
走进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的同鑫蔬菜大观园,无土栽培、墙式栽培、气雾栽培、滚动栽培,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令人目不暇接,很难想象正身处一个村庄。整个园区占地1127亩,多是一些年纪大的农民在打扫维护,董事长卢长坤表示,园区采用智能管理,用工量并不大,一些零活儿他也尽量雇佣当地留守妇女,帮助她们增加收入。
除了展示现代农业设施,这里还能体验采摘乐趣、享受农家美食、举办户外婚礼。卢长坤介绍,通过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种植与销售、观光旅游,园区年营业收入可达3000万元。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形成了美丽乡村新格局,被评为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挖掘自身特色,通过龙头带动、政府支持、科技投入,重庆农民增收的途径已经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化,从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前进。
生态保护——污水处理有规划更有配套
生态是发展的基底。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罗德表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守护三峡库区水质,也是重庆的重要使命之一。为保证所有流出水质达到3类以上水平,全市、尤其是库区农村,在污水的治理方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重庆山多,村民居住分散,只有先聚居,污水处理项目才能落地生根。所以移民搬迁在重庆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更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前提。
南川区大观镇中江村村民搬迁聚居点已经建成近一年的时间了,午饭后,村民们还是喜欢在广场上聊天、乘凉。70多岁的朱大娘抱着孙女坐在花坛边,“您之前住在什么地方?”吃着雪糕的小孙女兴奋地用手指向旁边的山,朱大娘说:“之前在山上住,啥子都不方便,哪像现在的房子又大又新。”
这里汇聚了附近六个村的搬迁移民,聚居点成排的居民楼刷成了干净的明黄色。在中江村书记李金红眼里,这是一场从“脏乱差”到公寓小区到“蝶变”。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要科学规划,“不能照搬城市的经验,只能边建设边摸索经验和规律。”南川环保局局长宋明智说。中江村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成了每天处理能力达200方的生活污水处理站。
处理站分污水池、初级调节池、一级人工湿地、二级人工湿地、清水池、达标排放池多个环节。污水先通过厌氧装置技术处理,再进入人工湿地,利用沉淀和植物的天然净化功能处理污水。人工湿地里种植了2亩多的美人蕉,连片的黄色花朵一人多高,远远望去也是一幅风景。从达标排放池里流出的水已经清澈见底,没有异味。
“虽然这样的处理站只适用于普通的农村生活污水,但对于点多面广的农村实际来说,意义很大。通过监测,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显著。”宋明智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国家只投入建设费用,后期维护还需自身发力。”
为解决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实际困难,重庆市政府创新环境整治等投融资机制,成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统一负责全市所有乡镇以及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等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管理更加规范化、运营维护更加专业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重庆在实践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