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农村景象新——我省新农村建设掠影

04.11.2015  12:59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五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精心打造新农村样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创建美丽乡村,呈现出了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

      五年来,农村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先导,以壮大农村骨干产业为基础,以推进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动力,我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全省粮食总产由500亿斤提高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0元,较“十一五”增长72.8%,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农村村貌不断提档升级。五年时间,全省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000个,重点村421个,打造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农民集中上楼小区120个,标兵村和先进村1300个。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建设步骤,下大力度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五年来,农村新设施不断得到加强。我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力度推进路、水、电、气、房建设,补齐农村“短板”。到“十二五”末,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接近8万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解决了1018.09万农村居民及74.9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对48个县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24.8万户,农村住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启动建设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实现全省广播电视由村村通拓展到户户通。

      五年来,农村新环境不断整洁清新。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了以“四清、四改、两化”为主要内容的万村面貌整体提升活动。到“十二五”末,全省涌现出了一批整屯、整村、整乡、整县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先进典型。全省7152个行政村完善村规民约,建立起农村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的管理制度。

      五年来,农村新服务不断完善配套。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保险、扶贫开发等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到2015年末,全省在农村校舍安全改造、村部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大病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和最低保障、农村送文化下乡等重大民生方面,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五年来,农村新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全省探索和推广了新农村建设8大机制、20种模式。推进农户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机制,全党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合力越聚越强。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带动、村民委员会民主发动、村务监督委员会管理促动新农村的作用,一大批能人支书、项目支书成为新农村建设“领头雁”。

      ……

      徜徉在吉林大地,漫步于沃野乡村,村庄里一幢幢整洁的田园小院,院墙上一幅幅鲜活的宣传画,村民们一张张绽放笑容的脸庞……这里的一切都在生动呈现着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给村庄注入的勃勃生机,也绘就了一幅幅吉林农村嬗变的美丽画卷。

      四平市

      高位推动综合整治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四平市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推进,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四平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争创省级以上美丽乡村13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48个,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100个。

      为了打造生态宜居秀美四平,四平市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推进城乡面貌三年大改观。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把各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注意力集中到整治农村环境上来。每年市委、市政府都要组织不少于4次的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会议,切实把市、县、乡(镇)、村四级干部的兴奋点集中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市、县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承担起督查、指导、帮扶三大责任。

      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四平市突出分类整治,集中攻坚节点镇村,在“一核三带”节点乡镇重点布局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上,每年规划建设30-50个美丽乡村,突出以镇带村、镇村联动作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模式。

      长春市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长春市从大城市、大农村的区域特点出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核心任务,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努力探索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

      在发展理念上,长春市坚持城乡统筹,注重思路创新,科学谋划新农村建设。长春市有1698个行政村,438万农业人口,幅员面积90%在农村。因此,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根本方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幸福长春建设的主战场,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加速补齐农村这块“短板”。

      长春市坚持市带县、城帮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探索出区县共建、新居建设、乡村旅游和“城管下乡”等新农村建设的“长春模式”。

      近年来,长春市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农村改厕和重点村项目建设。同时,推动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形成了多个集高档民居、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兴业态。全市403个村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1511个村设有图书室,1506个村设有卫生室,403个村建有休闲广场,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89.2%,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7.5%。

      公主岭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自2013年被省确定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市以来,公主岭市深刻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趋势,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强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使城乡面貌实现了历史性的大改观、大突破。

      公主岭市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把“三农”工作的重心适时调整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来。市委、市政府每半年组织一次拉练式大检查,使全市上下工作的着力点和兴奋点真正转移到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上来。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公主岭市形成了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氛围。目前,全市404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保洁队,建立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直部门包村的新农村建设责任,采取资金、项目和物资等多形式、多举措进行帮扶。

      抓住扩权强县改革、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公主岭市在各乡镇设立城管执法中队,整合工商、交通、环保、卫生、拆违等执法权,在全市形成了大城管、一盘棋的格局,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法制保障。

      敦化市创建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升级版

      近期,一部以草根明星刘大成、大衣哥、草帽姐为主演,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美丽乡村》,在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开机拍摄。

      剧组的来临,是对小山村新农村建设成果最有力的诠释。小山村的变化,也是敦化市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敦化市坚持把创建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敦化、大德敦化的主要抓手,全市农村逐步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总目标,农村面貌发生着变化。

      几年来,敦化市重点推进农村环境净化、美化绿化和废弃木耳袋治理三项工程。在春季环境整治中,敦化市彻底破解“垃圾围村”问题,在公路沿线、村屯周边、公共场所、农户房前屋后统一植树、栽花、种草,利用生物质气化发电、废弃菌袋碳化加工、无害化剥离后生产有机肥料等办法,对废弃木耳袋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资金和项目方面,敦化市集中力量重点建设35个中心村,打造省内一流的美丽乡村样板,又把中心村合理串联起来,形成了“生态旅游线”、“特色产业线”和“民俗文化线”三条精品线路。注重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已打造6个朝鲜族旅游观光民俗度假村。

      目前,敦化市已建设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国家级生态镇3个,新农村建设模范村50个,环境整治先进村60个,打造美丽庭院2500个,建设干净人家4500户,全市303个行政村垃圾处理和卫生管理全部达标。

      通化县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通化县委、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实现生态产业、生态设施、生态文化、生态服务同步推进,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生态县的县份,努力让农民群众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摸得到实惠。

      按照“先搞好基础设施,然后治理农村环境,再美化提升农村田园景观”的工作思路,通化县持续打造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第一阶段,坚持以新农村整县推进为载体,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以整县推进环境连片整治为重点,治理垃圾围村;第三阶段,以国家生态县创建为核心,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第四阶段: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为切入点,不断赋予乡村以生态文化内涵。2008年以来,全县共打造新农村建设标兵村37个、先进村67个、达标村55个,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提升。

      多年来,通化县委、县政府抓生态环境建设不放松,建立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四个班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10多亿元,并整合3亿多元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展项目支书、能人支书和向薄弱村选派40名“第一书记”等方式,通化县的农村“两委”领导力量不断充实,通过扶持引导各村开发资源、租赁增收、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增强了村级投入能力。

      记者手记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农村美丽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