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07.06.2016  09:44

      近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完备的、涵盖幼教、学前到研究生、博士生教育及各类成人、继续教育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有条件接受教育。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显著提高,农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在国家重大政策支持等机遇和利好面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农村教育还很薄弱,有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必须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加以整合开发利用。目前,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分布广,但较分散,整体利用率低。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显示,吉林省共有小学4806所,其中农村小学3661所,占比76.18%;全省在校小学生126880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332650人,占比26.22%;全省中学数量1430所,其中农村中学447所,占比31.26%,全省在校中学生1038264人,其中农村中学在校生101181人,占比9.7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用占总量近8成的农村小学培养了仅占不到3成的学生,用超3成的农村中学培养了不到总数1成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农村小学平均学生数不足百人,农村中学平均学生数也只有200多人,可见,农村中小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我省农村优质教师资源少,主要表现是,高学历教师少、高职称教师少、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少、学校总体基础教育条件差。我省农村中小学数量多、分布广,大多基础条件较差,缺少多媒体教育技术资源,即使一次性投入多媒体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更新维护,往往短时间内便失去应有作用。

      201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了“所有学校达到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县域内校际间校园校舍、仪器设备、图书配置基本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推进和保障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可见,政府已加大了对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所以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已经刻不容缓。

      整合农村办学资源,合理布局学校。针对农村学校多、学生少的情况,整合农村办学资源,撤并部分农村中小学,可以借鉴城市划分片区的原则,将农村中小学进行学源地划分,并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生员多的学校。考虑到一些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应在规划中建立学生宿舍,实行学生寄宿制,适当安排通勤车辆接送。

      优化农村教师资源。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农村教师资源,例如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评职、晋级方面对农村教师进行适当倾斜,联系师范类高校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加大师范毕业生赴农村支教支持力度等相关办法,来吸引广大师范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定期进行城市、农村教师交流,安排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到城市中小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手段,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优化农村教师资源。

      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每年以专项资金形式为农村中小学维修校舍、操场,引进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更新教学仪器和实验器材,加强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生活设施建设。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配备图书,建设图书室,购置音体美教学及活动用器材,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多的情况,完善民族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引进,促进民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当地同类同级学校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