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非粮化流转刹车 严禁超大规模
日前,媒体获悉,中农办、农业部等方面已经启动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新修订,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农地流转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管制,在农地的流转规模上,将会进一步提出具体的要求和限制,以此来规范很多地方正在蔓延的大规模农地流转。
据悉,根据中农办、农业部等方面掌握的情况,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片面追求大规模、特别是超大规模的农地流转,而大规模流转后的农地,基本都是被一些工商企业所掌控。这些企业经营的农地,有的是数千亩,有的甚至上万亩,搞“非粮化”生产、“非农化”建设的现象相当普遍。
接近农业部的专家告诉媒体,为防止和纠正农地的大规模流转,以及流转后农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2014年以来,主管部门已经连续颁布了多个政策性文件。预计下一步在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会有较为具体的指标性要求,一些新的相关土地流转的政策性规定,也将会补充到修订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
严禁超大规模
农地流转是指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通过转包、入股、租赁、合作等方式,有偿出让给其他的农户或者经济组织。据中农办副主任韩俊介绍,现在全国农地流转已经占到农民承包地的30%,其中流转至工商企业的农地是10%。
据了解,目前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工商企业租赁的农地当中。政府部门希望工商企业到农村租赁农地,以“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签订订单合同、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搞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很多工商企业却是想方设法走赚钱的“捷径”,在农地上盖房子,建工厂,甚至建了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基本都与农业不沾边,更谈不上维护粮食安全。
在一些公开的场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多次表示,很多企业去农村租赁农地,都是冲着各种农地补贴去的,有的甚至想得更好,先圈地再说,等将来有机会搞非农建设更赚钱,与国家扶持农业、农地改革的政策背道而驰。
对于工商资本租赁农地,但不愿搞种植业、养殖业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的分析是,现在国内种粮、种地成本偏高,猪肉、牛奶等畜产品的价格也不大稳定,企业下乡基本都不愿意投资种养业。
除了认为工商企业下乡大面积圈地后,搞“非农化”和“非粮化”的投资外,陈锡文还担忧,现在全国有一亿七千万的农民到外乡镇打工,占到农村劳动力30%之多,一旦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波动,这部分人回到农村没有地种,将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也有可能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前述专家分析表示,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今年4月,中农办、农业部等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两份政策性文件的基本导向,就是要遏制很多地方出现的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态势,以及防止和纠正流转后农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
对于农地流转中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只是提出“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但这只能算政策性“建议”,并不是严格的政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