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重构社会“诚信”打响“三大战役”
经济新常态下,许多地方党委政府将工作视野投向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上。记者近日在国内产粮大县吉林农安调研发现,2013年以来,农安县委、县政府以打造“诚信农安”良好诚信环境,构筑公平规范投资区为目标,打响了“三大战役”,令人耳目一新。
清贷:借钱必须要还
农安镇农民吴大双经营一间油坊,五六万元的年收入令人羡慕,但欠着农信社6万元饥荒让他乐不起来,“8年前贷了10万元,干啥啥赔。每年还有1万元的利息跟着,越欠越多。”
在农安,欠钱不还的不止吴大双一人。24万农户中11万户曾有过不良信用贷款。“2010年贷款余额24亿元,逾期一年以上不良贷款就有17亿元。”县农信社理事长倪晓东说。
借款人欠债不还,有的恶意骗贷、逃废债务……县农信社因不良贷款过高而陷入经营困境,成为长春市外五县中唯一没有改制成商业银行的农信社。
一个数字给农安县委、县政府敲响了警钟。“农安的存贷比从来没超过50%,存贷比是反映地方利用金融资产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标志,低于75%意味着‘血液’外流。”一位县领导说,“2015年农安的存贷比是46.2%,好比存了100元,53.8元都外流了,会导致地方经济越来越萎缩。”这也意味着老百姓未来从金融体系里获取支持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2013年10月起,为构建绿色金融环境,农安启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成立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清收工作组;22个副县级领导各包保一个乡镇,全县投入清收工作的人员达4000人以上。把清收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农安对有不良贷款的党政干部和公职人员实行“停职、停岗、停薪,不提拔、不调动、不加薪、不评先、不晋级”的处理办法,出台配套政策,震慑心存侥幸的“老赖”们。
“做人没信用,寸步难行,就连买车都落不到我名下。”吴大双道出了广大农安百姓对诚信的共识。清贷工作至今,累计收回贷款4.5亿元,一项项措施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一笔笔欠款由“死水”化作“清泉”。
诚信高考:让公平正义浸润青少年
农安百姓重视教育,每年高考学生7000人左右,高峰时达到1万人。一些家庭将高考的宝押在作弊上。一次高考中,8000名考生里就查出作弊器材1800套。
“作弊盛行影响恶劣,一是学生学习劲头下降,学风校风每况愈下,社会风气随之污浊;二是考生在外声誉受到诟病。”县招生办主任曹国栋说。
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农安县委、县政府意识到,阳光高考关乎诚信体系建设,一味“护短”会导致整个教育体系“塌方”,教师、家长、学生的思想观念严重扭曲,丧失是非观念。
2013年起,农安提出3年内纠正考风的目标。“人防上,发现公职人员参与、纵容作弊事件,直接开除公职;物防上,县里投入1000多万元设置安检门、屏蔽仪和监控系统,打造‘无声高考’,此举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曹国栋说。
3年来,一项项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纠正了农安“畸形”的考风,做到了零违纪、零差错,实现考风带学风,学风带校风,校风带社会风气的良好局面。目前,小升初、中考都按高考模式进行。
林地清收:公家的林地谁也不能碰
林木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确保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农民法治观念淡薄,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毁林开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个别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争相效仿。
2014年10月,林地清收战役打响。县委领导表态:“林地清收既是信用问题,也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决不允许少数人侵占多数人利益,眼前利益侵占长远利益。”
农安将林地清收提升为“一把手工程”,签订责任状,抽调22名副县级领导,各配备1名县林业局干部,全程跟踪清收。“一把手层层抓一把手”的高位统筹指挥格局迅速形成。
“县政府督查室每隔一周就将全县22个乡镇跑一遍,跟进督查。同时发动群众监督群众,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清收的局面。”县林业局副局长孙亚君说,全县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超额完成3年的清收任务,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
“林地清收培养了老百姓遵纪守法守规的意识。”孙亚君说,如今,只要涉及林地的事情,农民都会主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如有违规行为立即改正。
打造诚信法治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否则,投资商不来,金融机构不敢放贷,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何来?“诚信农安”建设虽然任重道远,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农信社不良贷款已下降近一半,两年多落户农安的新投资项目就有82项。眼下,农信社上下一心为改制成商业银行做着筹备工作。
群众法治理念和公私观念、诚信观念的重新树立,打出了一张农安发展的靓丽名片。 (新华社记者 王存理 高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