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互联网+”悄然进村入户 农民分享红利

04.08.2015  23:45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农安县,“互联网+农村”模式正激起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鼠标和手机分享农产品增值带来的“红利”。

电商进村驻户,巧解农村销售难购物难

前不久,农民魏志国遇到一件烦心事:储存的几万斤土豆滞销。“一亩田”农安站到村里进行走访调查,得知老魏的困难后,将销售信息在网上发布。

消息发布后,就有四五个经销商联系我,3万多斤土豆一下就卖出去了。”魏志国说,“今年9月份,土豆和蔬菜下来时,我还和‘一亩田’搞合作。

老魏所说的“一亩田”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交易诚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也是“互联网+农村”的创新模式:一端链接批发商和采购商,一端联系农户和产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线上线下的撮合服务,产销对接,缓解农产品销售难和卖价低等难题。

半年来,“一亩田”已销售花生400吨、花生米60吨、土豆15万斤、叶菜和香菇2万斤,交易额近千万元。

一亩田”农安站经理韩宇介绍,“一亩田”线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线下组织采购商异地看货及质量把控、溯源、交易资金安全等问题。同时依托全国36家中心城市的门店,为当地农户带来线下采购需求。经销农产品都是成车发货,有效规避“最后一公里”问题。

政府搭台电商唱戏 重织农村销售网络

农安是全国产粮十强县,粮食作物产量占吉林省十分之一。全县土豆、“三辣”、胡萝卜、黄烟等年产出150万吨。

电子商务是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推进电商产业发展,让外界了解农安,为青年人提供创业机会,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让消费者更便捷地获得优质农产品。”农安县委书记周贺说。

2014年农安被列为吉林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首批试点县,电子商务开始入村进户: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平台推广农特产品,组织农村青年网上创业,拓宽农产品销路;另一方面依托自建平台“农安壹品网”,重点打造村级电商服务站,使电子商务真正深入农村。

记者在农安青年电子商务推广服务中心看到,两层楼的办公区聚集了12家网创团队和小微公司,均免收租金、水电等费用,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创业基金。

入驻中心的电商在天猫和1号店打造了农安馆,主要以农特产品和食品为主。仅一个多月,入驻企业就实现交易额30多万元。”团县委副书记贾圆琪说。

农安壹品网”是以县域为中心,集农产品销售、生活家居、百货、代购于一身的“”字头电商服务平台。为完善农安“快递”和“物流”服务体系,该网与中国邮政合作,400多个邮政村店为线下服务站,实现货物的快速收集与配送。

农安镇滨河服务站的吴大双经营一个油坊,壹品网让他尝到了“触网”的甜头:“一个服务站能服务几千人,不仅能帮大家买东西,家里的油也比以前卖的快了,坐家里挣钱的事儿以前想都不敢想!

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增加了销售,扩大了影响,引导农民打造品牌提质增效,重塑农村流通新格局……贾圆琪向记者历数电商带来的变化。

然而,在走访农民和电商企业后,记者感到电商入村还需闯过几道关:电商网络缺失,农民不善于利用网络线上渠道,产品质量保证等许多问题还在困扰着农民“触网”、电商进村。

加入壹品网不仅能帮村民网上卖鸡蛋、网络代购,也为食杂店吸引了人气。”在农安镇滨河村的洪河食品店里,店主王丽向记者讲起她的“触网”经历。但村民对网购认识程度不够,至今王丽只代购过电饭煲和服装,“大家还是习惯于到镇上的商场去购买。

此外,供电子商务应用的硬件设备不够完善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电脑、智能手机这些‘触网’设备在农村应用还不够广泛,上千元的宽带费对农民是笔负担,3G、4G信号覆盖面小也不利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亩田”农安站经理韩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仍使用信用社存折存取钱款,这对需要电子支付的电商平台来说也是一种限制。同时,转账到账周期长、手机银行开通率低、银行网点布局分散等现状让一些有心“触网”的农民望而却步。(新华社记者 王存理 高楠)(新华社长春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