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负重前行
核心阅读 ★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扮演着从事农业生产“国家队”的角色。几十年来,从一袋米、一瓶奶的有效供给,到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排头兵”,农垦一直是农业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是吉林省最大的一家农垦企业。管理区成立以来,通过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等途径大力发展垦区经济,使垦区民生得到很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农垦自产生之日起,便承担了许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行政性职能,使企业形成了难以承受的“双重负担”,这已成为制约农垦发展的主要原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出台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如何激发农垦发展活力?此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无疑为农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在吉林省的广大农村中,散布着90个打着“国”字头的农场。这其中,下辖五场一镇的四平辽河农垦区规模最大。
作为全省的农垦改革试点,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辽河农垦区,既看到了因改革而焕发生机的垦区,也感受到垦区渴盼深入改革的迫切心情。像辽河农垦区这样一个在特殊背景下成立的“屯垦戍边”的机构,如何不辱使命,承担农业“国家队”的重任?如何结合垦区实际,破除制约垦区发展的桎梏?成为农垦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道题。
困局:包袱沉重,步履蹒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垦的形象似乎总是离不开种地开荒、田间劳作。而走进四平辽河农垦区,楼房、商场、公园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别无二致。
在全国农垦系统,辽河农垦区面积并不大,垦区地处吉林省四平市东北,辽河南岸,下辖的五场一镇分布在面积5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积1.9万公顷,总人口16万,职工3万余人。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辽河农垦区的前身——国营梨树农场,下属的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工资无法发放,大批工人失业下岗。全区各农垦企业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2000年,辽河农垦管理区作为全省农垦改革的试点应运而生。
垦区的成立,虽为垦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问题的多年沉积,萎缩的经济、沉重的债务、贫困的群体、复杂的社会矛盾等等,形成了垦区极不稳定的因素。垦区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垦区发展步履蹒跚,债务沉重,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资金,职工外流;民生发展负债累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痼疾积重难返;国企员工,享受不到城市福利,从事农业,享受不到“三农”政策。
然而,发展等不得。
作为全省农垦企业体制改革的试点,辽河农垦区被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一级财政,设县级金库;比照省级经济开发区享受一些必要的政策,实行“封闭式管理”;赋予县级政府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权……
虽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但辽河垦区具备较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广袤的草原,远近闻名的种羊场、养鸡场、鸭场,商贸经济活跃……这都成为垦区再度崛起的有力保证。
方向:改体制,保民生
不久前,中央深化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为农垦改革指明了大方向。
作为吉林省最大的农垦企业,辽河农垦区既有发展优势,但历史遗留问题仍是阻碍垦区发展的障碍。
“辽河农垦扮演着一个暧昧不明的角色——承担企业经营职能同时又承担着社会和民生职责,亦城亦乡、亦农亦工、亦政亦企。”辽河农垦管理区区委书记王俊龙一语道破垦区症结。目前,辽河农垦区和许多其他农垦系统一样,垦区职能仍不够清晰,既像企业,又像一个地方政府,场部像一个城镇,周边又像农村,常年受累于庞大的社会开支,负重前行。
“国有农场社企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农场办社会负担仍很沉重,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政策,比如退伍兵就业补助、职工津补贴等专项资金,由于受体制和实施方式等因素限制,往往不能平等、及时惠及农垦。”王俊龙认为,农垦企业承担了许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行政性职能,使企业形成了难以承受的“双重负担”,影响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体制不顺已经严重制约垦区发展。
同时,剥离企业办社会问题、拖欠职工工资、社保费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怎样做好这“一减一堵”?这是辽河农垦区未来发展无法绕过的难题。
农场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职能,也就是发展生产,作为市场主体,就需要有盈利。但同时又必须确保粮食安全,这些都是农垦承担的重要职责。
省农委农垦处副处长曹泽红表示,农垦姓“农”,所以农业是农垦的立身之本,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应该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当前就要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核心目标,巩固和提升农垦现代
农业国家队的地位。
信心:改革激活垦区经济
不靠“输血”靠“造血”,虽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但近几年垦区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和政策护航,发展成效显著,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提振了信心。
转机出现在2004年。那年,垦区根据国家关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有关精神,对包括国营梨树农场冷冻厂在内的23户国有工商企业和国有农牧场进行了改制。如今,这些企业已全部退出国有转向民营,激活了垦区经济。在改制中,共解除职工身份3285人,发放经济补偿金2175万元,盘活存量资产2695万元。
发展经济,项目建设是重要抓手。
谈及项目建设,王俊龙如数家珍:“华能风电、大唐风电、秸秆发电、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垦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几年,辽河区的经济项目总投资额达到60亿元,超亿元项目40多个,实现税收4100万元。
经济建设固然重要,想要发展好还要抓民心。
辽河农垦管理区所在的孤家子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商贸经济辐射周边30多个乡镇。南河正是穿镇而过。然而常年的河道淤积、污染严重,让镇上百姓苦不堪言。如今,随着南河一期、二期工程的竣工,一座集防洪、绿化于一体的南河景观公园让那个臭气熏天的南河成为历史。
该修的修,该补的补。截至2014年,垦区完成危房改造1万余户,修缮完成132个村屯农田水利设施,新打机井108眼,新修水泥路两万多米,安装村街路灯202盏。
发放扶贫救灾款、提升低保额度、救助生活困难职工、解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几年来,垦区的民生工作逐渐向好,发展平稳。
“只有‘减负’,才能让垦区轻装上阵。垦区的发展千头万绪,改革是块硬骨头,要调整各方利益,但却是加快推进农垦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有改革农垦才能有出路。”王俊龙对即将到来的垦区改革充满了期待。
链接
全国农垦概况:
农垦是我国从1954年开始大规模开荒建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组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79个国有农场、1412万人口(职工329万人)、耕地面积近1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3200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500多亿元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和一大批科教文卫等机构的经济社会系统,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多数垦区还承担区域内行政、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等公共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垦系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出了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糖业、奶业、种业等一批优势产业,其经营规模、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形成了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格局,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开新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全面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连续十一年以两位数增长,生产总值增长近4倍,经济效益增长7倍多。
吉林省农垦概况:
吉林农垦企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取得过辉煌成就。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垦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市场环境等都发生很大变化。但其独特的国有属性和较大的土地规模,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
吉林农垦现有独立核算企业90个,垦区辖4个乡镇,7个小城镇,分布在全省36个县市区,总人口29.16万人,从业人员14.67万人,垦区企业资产总额近20亿元,土地总面积约47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5.6万亩,在全国排名第十,草原面积104.3万亩,林地面积51万亩,果树面积4.17万亩,水面积4.68万亩。人均纯收入8150元,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2014年全垦区实现生产总值41.2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44:37:19,近五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14142元。垦区粮豆总产量达到16.8亿斤,其中玉米8.98亿斤,稻谷7.21亿斤。
从管理体制上看,吉林省农场实行属地政府管理,共分三个层级:省级、市(州、县)级、农场级。
从生产品种上看,全垦区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和特产业为辅。粮豆最高年份产量达到88万吨,商品率95.3%。
从行业性质看,垦区农工商建运服行业门类齐全,90户一级企业中88户从事一产,种养业农场37个、参场17个、鹿场24个、果树场10个,工商业各1户。各农场下还有各种经济类型的场办企业。
从企业功能上看,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行政性事务管理、社会化公共服务等。公共服务管理包括人口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社会治安、农场内道路建设、水利建设、教育卫生等工作。农场不是纯粹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兼具社会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