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卖难”问题凸显供给侧改革任务艰巨

13.07.2017  14:03

 

  农产品价格的涨跌有如潮涨潮落自有时,然而,面对供求关系的起起伏伏,能否把握市场规律,笃定地面对滞销难题,应对风险却不惧怕风险,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大有文章可做。
  山东聊城圆葱滞销,种植大户李书文对着自家门前堆成一座小山的圆葱掰着指头算:“还有八万斤没卖出去,按现在的价格,一亩地得赔2000多块钱。”滞销的不仅仅是山东的圆葱,河南汝州、山西曲沃的圆葱也面临着一毛一斤没人收购的窘境,与此同时,四川、江苏的红葱即将大量涌入北方市场,同质农产品扎堆上市,农民面对自己胼手胝足得来的收获,再次遭遇“丰收越多,损失越重”的尴尬。
  “潮涨潮落自有时”,阶段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天然属性。然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究竟有多少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依旧在一次次的滞销卖难中紧盯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表,在级别相同品种不同的农产品种养之间艰难地腾挪转移,就需要深究了。玉米价低了改种小杂粮,核桃大枣不值钱了改种大棚蔬菜,无论是在国家收购价兜底时年复一年地种玉米,还是面对市场一季接一季地押宝猜题,“圆葱滞销了,下茬种什么好”的困惑一直萦绕在种植户心头。这个看似只关乎某个产区、某些农民、某段时间种植得失的问题背后,是一个地方的农业种植结构是否得到真正合理的调整,农业的生产体系是否具备了适应市场变化、应对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否在去库存、降成本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经营方式、组织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圆葱滞销了,下茬种什么好。与其紧盯着市场的价格表寻找“今年种什么贵”,不如潜心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找到“自己种什么对”。本地的自然禀赋如何、耕地情况怎样,生产出的产品是要主供长江三角洲还是京津唐大市场,其他产区的产品优势如何、产量如何、上市时间与本地产品是否冲突。当简单的跟风种植变成了基于自身优势与产业布局的认真考量,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简单复制变成了主动出击,以自身的供给能力引导市场消费,真正找到“准星儿”的种养业发展起来才能脚步踏实笃定,成为一方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农业的聚集和规模效应才有了得以发展和体现的基础。配套储藏运设备,建好冷链物流体系,发展产品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产值和加工农产品产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比例,培育起消化本地产品的相对稳定的国内外市场渠道,这些产业基础的打造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选准了优势产业,找准了市场定位之后,基本功的修炼才是一个地方发展优势产业的重头戏。修炼好内功的产业不会惧怕一时一季的得失,即便遭遇偶然的年景不好或偶然的滞销卖难,依旧有能力和底气消化风险,应对波动。
  圆葱滞销了,下茬种什么好。与其散兵游勇般地在应对市场中一次次地措手不及,押宝似的频繁更换种植品种,不如在重新构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下功夫,找到“怎样生产才对”。曾几何时,我国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只顾低头种田,不知抬头看市场。那时候的市场在消息闭塞、生产主体小而散的大环境下,不必看,也看不到。如今,国际国内市场都在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只有将小农经济整合成市场化的产业经济,以组织形式的升级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才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单独一个农民没有能力全盘调查市场,及时调整方向,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才具备这种能力。同样是圆葱,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在俄罗斯、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却有较大需求量。如果各圆葱主产区的产业体系足够强大,对市场感知的触角伸得足够远,就能在大丰收之时积极联系出口渠道做好相应准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升级,不仅仅是“团结就是力量”,更是在抱团作战中形成新的内部分工,擅长种植的把土地侍弄好,擅长管理的把链条搭建好,擅长市场的把产销衔接好。农业赚钱的方式,再也不是自己提着小篮赚吆喝,而是以组织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将手中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运作。
  无论是找准优势产业,夯实产业基础,还是转变生产组织形式,都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当“年年都种老玉米”的种植习惯在阵痛中改变,当农民已经开始学会盯着市场搞种植,接下来要做的,是脱离已有的农产品市场中争夺市场份额的拉锯战,让创新性要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创新性要素的引进和要素的创新性组合,挖掘老产业的新价值,开发新的产业增长极,以有效供给提振消费升级。毋庸置疑,这对正面对着农产品滞销一筹莫展的农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来自农业自身发展的挑战在升级,我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也必须在一次次应对升级的挑战中成为更加成熟的市场主体。
  回到“圆葱滞销了,下茬种什么好”的老问题,农产品价格的涨跌有如潮涨潮落自有时,然而,面对供求关系的起起伏伏,能否把握市场规律,笃定地面对滞销难题,应对风险却不惧怕风险,农业供给侧改革,还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