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坚实步伐

22.07.2015  15:5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了“五连快”,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也在逐步积累集聚,“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越来越大,资源条件和环境压力的双重约束越来越紧,农业亟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破解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只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些重要部署,为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之后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农业部门在高起点上主动作为,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这一工作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食产量与产能同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国夏粮在高起点、高基数上再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夏粮总产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与此同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起步,高标准农田建设从点到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正式启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落进麦田,粮食高产创建再上台阶,粮食生产正在从关注年度产量为主转变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同步推进。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三北地区开展了粮改饲试点,在东北30个县开展了粮豆轮作试点,粮经、种养结构不断优化。推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创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50万家农家乐,带动农民超过3000万人,一二三产融合速度不断加快。 

      同时,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农业结构正在逐步调优调高调精,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8个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不断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农业部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了东北产粮大县黑土地保护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治理,推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向节约高效转变。山东省齐河县种粮大户赵金成介绍说,原来养殖场的牛粪、猪粪没人要,现在都抢着要,随着有机肥用量逐渐增加,化肥用量减少了三成,小麦亩产却从七八百斤增加到1300多斤。

      适度规模经营与主体培育同步加快。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指导意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截至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合同面积比重已超过30.4%。不断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稳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截至6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1.2万家。作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示范省,江苏粮食、蔬果类家庭农场达到1.4万家,单位土地产出和效益高于普通农户20%以上。

      科技支撑与装备保障同步升级。农业转方式,科技是关键。去年年底以来,农业部开展种业权益改革试点,给科研单位和人员“赋权”“让利”,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冲破了机制体制“束缚”。有了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技术做后盾,河北省深州市前营村小麦只浇一次水,亩产1327.6斤,刷新了黑龙港流域小麦产量纪录。在“互联网+”的热潮中,信息服务进村入户试点,将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