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农业 谈科技 促改革——省政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咨政协商座谈会”侧记

26.11.2014  11:14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吉林是农业大省,如何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是全省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11月24日,省政协召开咨政协商座谈会,就“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

      议题是农业科技,座谈会邀请的政协委员也大多来自农业和科技这两个领域,大家都各有钻研,有的委员谈农业科研体制创新,有的委员说培育农业科技企业,还有的委员就畜牧养殖、林下种养等领域的科技发展阐述了观点……发言时间有限,委员们都希望多谈些自己的看法,都希望吉林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之路一帆风顺。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其中的重要要素。而涉及到人才,难免会谈起一系列制度,有的事关人才待遇,有的事关成果转化。李启云委员身为省农科院副院长,多年来与一线科研人员交往,对他们的辛苦了解很深。他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快实施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

      改革怎么改,从哪入手,李启云在会前就做了深入的考虑,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减少多重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既不唯论文也不唯效益论,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注重聘期(3年或5年)团队考核”“建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公共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合理评价农业科技成果,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条条建议连续提出,引得参会委员们纷纷点头赞同。

      对于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车黎明委员也深有研究,他在发言时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示意图,“我们现在的农业科研体制,就像一个哑铃模型。”他指着图解释说,哑铃两头分别是“科技成果的产生”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中间手柄部分就是“科技推广”工作。而要使这个哑铃三部分很好地协调起来,良好运转,就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这主要是政府的职责,只有做出好的制度设计,才能推动我省的农业科技进步。

      在哑铃模型中,农业科技的推广显然是桥梁般的存在,如何让更多的农业科研成果从生产转化为应用呢?“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素质是关键。”他说:“应该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将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逐级培训制度,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推广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进修。同时,将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纳入县一级统一管理,切实加大推广经费投入,改变县以下推广机构人员的薪酬制度,体现多劳多得原则。

      委员的发言多着眼未来的发展,而窦森委员则更为眼下的隐患感到焦虑:“不要被粮食‘十连增’迷住双眼,这背后是资源环境难以持续,是黑土的不断退化。

      为了保护黑土地,窦森一直在推广宣传秸秆深还这项技术,即将玉米秸秆通过机械化手段施入耕地深层,至少翻入土壤20厘米以下。他希望能加大秸秆深还的宣传力度,相关部门也能出台扶持政策,在更多地方推广秸秆深还。

      参会的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认为窦森委员的办法很好,他当场表示:“愿意支持这项技术的推广,可以为秸秆深还增加示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