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技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纪实
吴兴宏院长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副院长罗曼年科·戈那基院士签署合作协议。
代表团访问瓦维洛夫作物研究所,了解种子资源保存情况。
◆省农科院与省科技厅组成的农业科技代表团,对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进行了访问。
◆抓住“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加强了中俄双方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
◆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黑土地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签署了1个合作框架协议、4个合作研究协议。
今年8月,省农业科学院与省科技厅组成的农业科技代表团,对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进行访问,短短8天,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和4个研究所,代表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黑土地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交换了大豆、小麦、大麦、牧草等种质资源,并就作物遗传育种资源共享、农业实用新技术引进、新成果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信息交换、人才培养、合作开展专项研究等方面签署了1个合作框架协议、4个合作研究协议。
代表团团长、省农科院院长吴兴宏告诉记者,此次出访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是一次“破冰之旅”,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加强中俄双方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将其丰富的寒地优势资源、生物技术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技术成果为我们所用,助推我省在打造现代农业、粮食和食品安全、农产品品牌建设、黑土地保护、玉米秸秆处理、牧草和寒地果树资源引进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力争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中占据领军地位。
开展交流签署协议开启合作共赢新局面
在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代表团受到了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原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院长)罗曼年科·戈那基院士的热情接见,并进行了座谈交流。代表团专家就抗寒种质资源、低温发酵菌等方面与俄罗斯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通过交流,双方达成共识,签署了未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双方互换作物遗传育种资源,交换农业科技信息,互派专家学者进修,根据双方科研成果共同出版科学著作,就双方感兴趣的领域举办国际研讨会,双方同意合作选育并推广种植优良品种,经双方同意可共同创建合资企业等。俄罗斯科学院学科覆盖整个农业研究领域,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省农科院将可以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在全俄维廉姆斯饲料研究所,代表团参观牧草饲料组织培养实验室、分子标记与信息分析实验室、温室及试验田。双方在抗寒牧草资源交换方面进行了交流,并签署了未来合作研究协议,威廉姆斯饲料研究所的抗寒牧草资源,对我省牧草育种非常宝贵,通过引进这些资源,可以大大提高我省牧草品种的抗寒性,对发展我省畜牧业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俄瓦维洛夫作物研究所,代表团参观了瓦维洛夫博物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和低温保存库,双方就抗寒牧草、果树等资源方面进行交流,双方签署了未来合作研究协议。瓦维洛夫作物研究所收集遍布全世界的种子资源,资源非常丰富,为我省资源创新是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全俄植物保护研究所,代表团参观了植保所发展历史展览馆,双方就玉米、水稻、蔬菜、果树等作物病虫害,耐低温发酵菌处理玉米茎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双方签署了未来合作研究协议,在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全方位合作。
在伊尔库茨克农业科学研究所,代表团参观了植物育种小麦、燕麦、黑麦、玉米、豌豆等大田试验地,双方就小麦、大麦、燕麦、大豆、高粱、马铃薯资源交换进行了探讨,双方签署了未来合作研究协议。代表团是我国首个访问该所的省级农业代表团,双方将在资源交换、人才培养、合作开发新品种方面开展合作。
资源互换互相支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交换,及生物防治技术、开展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因此,要加强双方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积极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交换。长期以来,俄罗斯高度重视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重视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在抗旱、抗寒等优异性状基因的利用方面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我省在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一些杂粮作物种质资源、牧草品种、寒地果树种质资源、蔬菜种质资源收集培育等方面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因此,我省与俄方互换种质资源,在分子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评价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全世界最大植物资源库之一、全俄瓦维洛夫作物研究所在俄罗斯作物遗传资源及其野生种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据统计,该所全球遗传资源收集量非常丰富,达32.3万份。“与该所合作,可以极大地丰富我省的遗传育种背景,为我省资源创新提供有利条件。”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立春说。
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合作研究与开发。要保证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最根本的措施是少用和不用农药,生物防治措施是解决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打造吉林农业优质品牌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俄罗斯则采取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技术,即利用天敌防虫,利用生物制剂防病。全俄植物保护研究所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全球第一,该所保存有5700多份活体生防菌株,在利用小卵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方面成效显著。他们在西伯利亚地区采集到的耐低温发酵菌,可用于秸秆处理,如果能够筛选出适合玉米秸秆发酵的耐低温菌种,对解决困扰我省秸秆处理难题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加强与俄罗斯在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以确保实现生态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及产品安全。
开展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合作研究。黑土地退化问题制约着我省粮食的增产增效。如何在利用好黑土地的同时,加强土壤资源保护,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我省面临的巨大问题。在黑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俄罗斯取得了成效。与俄罗斯开展合作,借鉴地区耕作制、护土耕作制及旋耕等探讨建立我省新型耕作制度,恢复土壤肥力,达到黑土资源持续利用,为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俄罗斯的黑土有机质是我省土地的1倍以上。我们需要在规模化经营条件下,在土壤耕作措施和土壤酸化防控领域与俄罗斯进行合作,引进、学习他们的治理技术。”省农科院研究员任军说。
历史渊源地理趋同奠定良好合作基础
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合作可追溯到前苏联时期。当时,我省与苏联农业科学院互派专家开展生物防治技术交流与合作。苏联解体后,我省主要与俄罗斯农业科学院远东分院开展大豆、浆果资源交换,而与俄罗斯欧洲区域的农业合作项目因故中断。
1991年,罗曼年科·戈那基就曾率团访问我省,与省科技厅(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签署了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成立以来第一份对外科技合作文件,此后,双方推动实施了几个富有成效的合作。
吴兴宏表示,此次出访俄罗斯延续了双方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我省农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加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力度,互相支持、互相补充。
省农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李咏梅说:“罗曼年科·戈那基作为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副院长,主管农业,工作繁忙,能亲自接待来自省级的农业代表团,足以表明他对我省的感情和与我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视。中国农科院主要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我省与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接壤,应该重视与俄罗斯,特别是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
省农科院的专家一致认为与俄罗斯合作的基础良好,首先,我省和俄罗斯在地理、生态、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接近,可移植性和互补性要比欧美国家更符合我省实际;其次,受体制、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俄方在基础研究、技术储备方面有很多成果等待转化,他们迫切需要将成果通过合作进行转化,实现双赢。
把握契机共同开发加快合作开放步伐
代表团对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科研单位进行的访问,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我省应牢牢把握和尽快利用这一契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把握契机,共同开发,加快中俄双方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开放步伐。
共同创建合资企业。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在我省和俄罗斯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加强俄方先进成果的引进,同时也促进我省作物新品种、优质果树、牧草、蔬菜种质资源和新型肥料在俄罗斯的应用,实现互惠互利。
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俄罗斯有完善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资源,有完善的专业研究框架机构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拥有一大批资深教授和知名专家。所以通过与俄罗斯的项目合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双方间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的协调合作机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此次出访为我省对俄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双方良好的合作基础,但也凸显一些制约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长效开展的现实问题。所以,我省应亟待出台灵活机制并给予政策支持,如给予科研单位一定的用人自主权,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增加对省农科院国际合作交流经费的支持等等,促进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
(本栏目图片均由省农科院提供)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