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达283个 粮食主产省约占60%
中新网2月11日电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有关情况。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介绍,自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认定了三批共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主导产业上,13个粮食主产省的示范区总量达到173个,约占60%。
钱克明指出,中国各地农业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决定了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个模式,也不可能齐步走,需要在不同地区探索不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全国梯度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部分别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分两批认定了153个示范区,今年1月在总结过去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又认定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总数达到283个。总体上看,示范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各区域的前列,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统计显示,全国283个示范区点状分布在各个区域类别、各种地形当中,面积共有1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主导产业上,13个粮食主产省的示范区总量达到173个,约占60%。这些示范区都以粮食、肉类等为主导产业。此外,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区占到40%左右。
在区域分布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示范区较多。而草原、丘陵、山区和渔区等也有特色鲜明的示范区,比如说内蒙古的西乌珠穆沁旗生态畜牧业,贵州湄潭山区特色农业建设等都有声有色,还有江苏苏州市相城区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效益也非常显著。在行政层级上,以县为主,共计有236个县,包括县级市和区、旗,占83.4%,地市一级共有42个,占14.8%,省级和乡镇一级比较少,共5个。
钱克明表示,示范区建设采取“省部共建、地方为主”的方式。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153个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领跑全国,初步预计,粮食总产量达到283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3000元,增幅超过10%。2014年监测评价显示,有江苏太仓、上海浦东、北京顺义等20个示范区已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二是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模式。代表性的有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模式、陕西延安市节水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省湄潭县山区特色农业建设模式、浙江省慈溪市“两区”农业建设模式、河南省永城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模式、天津市武清区都市农业建设模式、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草畜平衡农业建设模式等,这些模式为相同区域、相近发展阶段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借鉴。
三是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吉林榆树、福建福清、江西南昌、湖北荆门、广东河源等示范区不仅自身建设和发展速度加快,还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带动了周边其他地区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