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资源配置是关键

11.12.2015  11:49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在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加强“供给侧改革”,它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它强调要在供给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也面临着在供给侧深化改革的形势。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针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供给侧入手,出台有力改革举措。既要打破阻碍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篱笆,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粮棉油糖肉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据监测数据,今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大米平均批发价格比进口到岸完税后成本价都高出30%以上;国内猪肉、食糖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左右;棉花、大豆价格也长期高于进口价格。二是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很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反而很低。三是农产品库存压顶,收储潜亏巨大。综合判断,2015~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合计高达2.54亿吨,将创历史最高纪录。以棉花为例,2015年度我国棉花库存占全球库存的50%左右,自2013年以来棉花库存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吨,近两年国内棉花与进口棉花价差很大,棉花高价收储国家潜亏在600亿元以上。
  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进口农产品被大量消费,自己增产的产量却存进了仓库,这正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供给侧出了问题。这让我们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若降低农产品支持价格以减轻收储压力,农民生产利润将进一步下降,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若保持或提高支持价格以保护农民利益,则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收储潜亏更大。
  这就需要我们在农业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供给侧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资源配置扭曲问题。一是解决国内国际农业资源配置扭曲问题。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从粮食价格看,2010年以来国内小麦现货价比国际现货价高出1000~1200元/吨,稻谷高出1100~1600元/吨,玉米高出900~1200元/吨。可见我国生产粮食成本很高,不具备比较优势。在国内确保口粮生产的同时,应加强对全球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分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保障玉米等谷物供给。
  二是解决三次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我国一产就业比重偏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偏低,这都表明一产与二产、三产之间资源配置扭曲。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连年上涨,减缓了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率。同时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加快土地要素流动;发展新型六次产业,引导二三产业资金技术进入农业,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三是解决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扭曲问题。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效益一直极低。根据发改委数据,2014年我国蔬菜平均每亩净利润为2069.78元,是稻谷的10.1倍,小麦的23.6倍,玉米的25.30倍,苹果种植也有类似情况,而棉花、糖料、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净利润都是负值。这充分说明我国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业与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人均、劳均土地资源很低,土地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很难培育。在保证粮食安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应大力支持蔬菜、水果、桑蚕、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着力培育我国农业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
  合理配置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资源,还要处理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关系。贯彻“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大政方针,应发挥保护价对粮食生产规模、结构的调节作用,保持口粮最低收购价合理小幅上涨,确保口粮安全。同时应考虑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针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价格支持政策,让市场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