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地上的金色密码
记者 伊秀丽 李大川 赵赫男
秋收已过,寒意渐浓。
农家小院里,一堆堆金灿灿的玉米、稻谷,成了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
喜讯不断从各地传来,今年丰收已成定局!
满目金黄带给人们浓浓的喜悦,也带来深深的思考:
大旱之年,吉林粮食为何能再夺丰收?
连年增产,吉林粮食靠什么保持活力?
土地有限,吉林粮食向哪里挖掘潜力?
记者走进我省的部分产粮重镇,探寻“天下粮仓”丰收的奥秘,解析吉林粮食丰收的密码。
旱年丰收真不易
——抗旱减灾的吉林经验
最怕是伏旱!
这个老百姓嘴里的“掐脖旱”,最是令人头疼。回望今年夏季那场严重干旱,人们依然心有余悸。
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干旱)Ⅲ级应急响应,这是2009年以来的第一次。
这是一场硬仗!靠天等雨不行!省政府下发抗旱紧急通知,全省上下全面动员。开沟引渠,打井提水,能浇一垄是一垄,能保一亩是一亩。
“关键是雨来得及时!”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农民合作社的卢伟这样总结丰收原因。他们合作社今年种了300多公顷地,一公顷能增产三四千斤。
让卢伟受益的雨是我省为抗旱下大力气专门实施的人工增雨,几次大规模的成功降雨成为抗旱减灾成功的关键。
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感慨,几次人工增雨尤为关键,今年能丰收真不容易。他预计今年全县粮食增产在10%左右。
辽源市农委主任张恒军告诉记者,旱田减一点儿,水田增加一点儿,总体上增产没问题。
记者见到孙守峰时,他正准备带着合作社的农民去翻地。“还有30垧(公顷)地,翻完了下猪粪,来年准备多种谷子。”
孙守峰是前郭县王府站镇王府站村守峰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回想起今年夏天发生的严重旱情,这位高高大大的庄稼汉子不禁紧蹙眉头。
今年七八月间,前郭全县平均降水量为16.64毫米,只有历史同期的20%,全县旱田一半以上受灾。
然而,大旱之年的收成却让孙守峰喜出望外:“今年这么旱,有些农民的地减产了,我们采用的间种抗旱技术一下就看出效果了。合作社有30多垧地间种玉米和谷子,今年一垧地能打两万六千斤玉米,还有三千斤谷子。”在当地,玉米一公顷产两万斤算是常规产量。
孙守峰的间种抗旱技术是向县农技学校老师学来的。“4垄玉米间种两垄谷子,或者两垄玉米两垄谷子。因为谷子生长不需要太多水分,半垧玉米相当于常规种植的七八亩地产量,一垧地相当于偏得3亩地谷子,增收近万元。”
站在丰收的节点上眺望,在长春,在松原,在四平,在曾经旱情严重的地方,一穗穗饱满的稻谷、玉米棒,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喜悦。
人工增雨、浇水灌溉、科技减灾、水利工程,抗旱减灾的胜利得之不易。
重大水利工程成为西部丰收的重要推动力量。
白城市农委副调研员于洪翔深有感触:白城实施的“河湖连通”应急试点工程保证了灌溉水源充足,收成较往年好很多。
在前郭灌区国营红旗农场,副场长崔满成告诉记者,红旗农场受益于我省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两年从来没缺过水,现在全部灌溉都是由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提供的自流水。今年农场1500公顷水稻大丰收,比去年增产一成粮。
红旗农场二分场职工陈耀发两口子今年种了5公顷水稻,正等着价格满意时出售,黄澄澄的稻谷堆满了院子。
“至少得有10万斤吧。”老陈咧嘴笑了。
黑土生金有底气
——科技增粮的吉林路径
“今年一垧地打了三万六千斤,实现了亩产‘吨粮田’的目标。过些天,县里还要给我发1万元奖励呢。”
11月4日,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农民郭春雨说起今年的收成时喜笑颜开。
“我一车能装四千斤玉米,两垧地今年秋收时一共拉了18车,去年一样的地拉了11车。”按照目前行情,他今年保守纯收入达到6万元没问题。
种出“吨粮田”的秘诀,郭春雨认为源于农业专家的指导。“今年在统一防虫时,专家建议同时喷施叶面肥,结果产量确实上来了。”
郭春雨乐了,高强教授也乐了。高强是吉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郭春雨所在合作社的专家顾问组组长。今年,梨树县有3户农户创下亩产吨粮田的纪录,让他更加看到科技兴农的力量和前景。
有统计表明,我省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6%,一些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给广大农民不断带来惊喜。
在榆树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卫东正带领科技人员取样测土。他告诉记者,现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覆盖全市,农民只要在自家田间地头用手机打个电话,就能短信收到施肥配方,这一项技术就能使每亩节本增收上百元。
水稻专家何亚荣告诉记者,今年榆树80%以上水稻都实行统防统治病虫害,忙的时候3架飞机同时开展航化作业喷洒农药,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功夫没白下。
榆树市大岭镇大龙村,现代化的浸种催芽智能车间让人眼前一亮。村支书于爱民牵头栽种的150多公顷水稻今年全部都用上高光效技术, (下转第二版)
压题照片 榆树市弓棚镇喜迎春农机合作社花115万元,进口了一台280马力的“玉米籽粒收”收割机,可在地里直接将玉米收割、脱粒,一天能收12公顷地。 本报记者 伊秀丽 摄
写在大地上的金色密码
(上接第一版)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于爱民算账:流转1公顷地1万元,1公顷地能纯收入1.5万元,在合作社打工的农民一年还能收入1万多元工钱。
我省近年来耐密高产玉米、超级稻等新品种选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良种对我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3%。在平安种业研发中心,董事长张平大力推荐他们的分子育种技术。他们研发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子明星”——“平安169”,在省内很多地方试种大获成功,今年一个品种的销售额过亿。
土地流转的加快让一些大田块连成了片,不仅各种农业科技有了用武之地,各种先进的农机也可以施展开拳脚。农民追逐农机的热情不断看涨,今年全省农机补贴已经发放了13亿元。
今年秋收,30岁的榆树市弓棚镇喜迎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蒋恩凯“大出风头”,不仅要忙着指挥调度农机手收割,还要不停接待纷至沓来的参观者。
让蒋恩凯“出风头”的是他新买回来的“农机明星”——“芬兰玉米籽粒收”,这台黄色的大家伙足足花了115万。“这是榆树市第一台进口‘籽粒收’,可以在地里直接给玉米脱粒。”蒋恩凯说。
原本秸秆直立的玉米地,280马力的大家伙“走”过之后,割杆、摘棒、扒皮、脱粒,一次完成,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农业现代化收割的“一气呵成”。
蒋恩凯信心满满。这一台“籽粒收”一天能收12公顷地,顶200人收割,顶300人脱粒。去年合作社仅储存过程的粮损就有200吨,今年玉米在地里脱粒后直接拉去烘干出售,能降低损耗10%以上。合作社托管土地700多公顷,有了农机助力,今年增收至少20%。
改革深处挖潜力
——内涵生长的吉林探索
在敦化市秋梨沟镇玉泉村,一片刚刚收完的土地上,村民初锐告诉记者,今年春天他家的土地确权之后,他便将家里的7亩土地放心大胆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比去年他自己种足足多出1000公斤。“这就相当于我在卖粮这块多得大约两千元。”
在今年土地确权之前,由于担心土地界线不明晰、面积不确定,土地流转始终是当地农民的一块心病。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是今年我省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土地的权属、权益确定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加快了土地有序流转速度,也推进了农村金融创新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这些天,喜获丰收的梨树县蔡家镇汇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振声忙着和农民签订来年的土地流转协议。去年4月,他通过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方式,把流转土地的经营权抵押给县里的融资平台,再由融资平台向银行担保,贷款180万元解决了土地租金和春播生产的资金难题,今年春天合作社为扩大规模又申请贷款230万元。
汇丰合作社现在管理160公顷土地,并且与肯德基、麦当劳、四平帝达等厂家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对于合作社的未来,马振声充满期待。
在农村采访时,“融资难”的话题经常被农民提起,“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
作为我省一项重大的农村金融创新,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正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梨树县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顾问马日驰介绍,他们这个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平台从2012年启动,至今累计已有10450户农民拿到4.2亿贷款,利率比民间借贷至少低3厘。
近年来我省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突破700亿斤大关。吉林粮食还有增产空间吗?
继续靠外延式增产难度很大,只能寻求内涵式生长,向土地要质量,向创新要动力。
水,是制约吉林粮食生产的重要瓶颈。近几年我省水利大动作频频,正在规划的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一经实施,西部粮食生产能力将大幅增加,成为吉林新的米粮仓。
土地整理工程是我省改善土地质量、增加耕地的重要举措,迄今一期工程已新增耕地14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
在东辽县金州乡,一片坡耕地上推土机阵阵轰鸣,层层梯田不断延展开来,这是当地探索的“梯田式”改造中低产坡耕地的做法。我省耕地半数以上是中低产田,一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这些“弱点”都将是吉林粮食的挖潜之处。
在前郭县王府站镇阿拉嘎村,广臣合作社53户社员的150公顷地里的粮食已经全部送进了“粮食银行”,脱粒、烘干、运输费用全部归粮库,农民不用担心卖粮吃亏,想什么时候结算就什么时候按市场价格结算。
种粮得实惠,丰产又增收。
全省两万多家庭农场、四万多农民合作社,不断增长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见证着广大农民种地的巨大热情。
从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到观念创新,吉林农业正展现出无比的活力和信心。
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兴奋地告诉记者:“天下第一粮仓”榆树今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过几天农闲时候,我们的合作社培训学校又要开班了,组织农民出去多看看、多学学,新农业需要新型农民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