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从“调研开局”到“调研开路”
从“开局”到“开路”只有一字之差,可含义很深,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从领导的个人行为变成领导集体的群体行为,由“临时性工作”变成制度化机制
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24日,他来到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金寨县,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在花石乡大湾村,总书记一连走进5户农家。他对乡亲们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你们这里,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
到基层问计于民,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正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到啃掉“硬骨头”、越过“险滩”的具体路径。
两个多月前,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家中央媒体调研。在新华社,他同刚从河北正定县“走基层”回来的记者交谈,与正在河南兰考县谷营镇爪营四村采访的记者视频连线,还点题记者做好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并叮咛:“新闻记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多掌握一手情况。”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绝不只是习总书记对新闻媒体的殷切期望。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都多次强调,这是党的重要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鲜明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细读习近平同志从政以来的讲话和文章,可以清晰看到他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持续强调。他倡导要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主动调研。他还形象地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
2011年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更以“调查研究”为关键词发表讲话,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
习近平同志重视调查研究,集中体现在他问计于民的身体力行中。2003年3月17日出版的《瞭望》当年第11期、2004年4月12日出版的《瞭望》当年第15期,曾分别刊登这样两篇报道:《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调研纪实》《从“调研开局”到“调研开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求真务实纪实》。
在这两篇报道中,《瞭望》记者记录了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倡导“以调查研究抓工作落实”、“以调研开局掌握发言权、指挥权”的实践。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这种“调研开局”的工作方法,影响了当时浙江省委常委会“一班人”,省委“班长”个人工作的“调研开局”,变成了整个省委常委会一班人的“调研开路”。
从“开局”到“开路”只有一字之差,可含义很深,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从领导的个人行为变成领导集体的群体行为,由“临时性工作”变成制度化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调研的足迹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军队,察民情、访民意、问良策。
“中央一再要求兴起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强调领导要带头深入基层调研,重视调研并善于调研。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一大特点。”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教授说,在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时期,做好调查研究是提升全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执政者了解实际、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愈加迫近、“十三五”规划布局开始实施的今天,中国全新的发展将从“开局”走上“开路”,再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一我党的“传家宝”,意义既非常现实又十分深远。从一把手的“调研开局”到领导层一班人、再到全国各级干部的“调研开路”,路上需要“清障”、需要“除弊”,需要统一思路,需要明确方向,最终“走到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
“调查研究
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求真务实、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写就《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61年,他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翻开《毛泽东选集》,可以看到是由《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社会调查”文章开篇。正是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才深刻把握了中国革命问题,也留下了诸多有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在参与作决策和最后拍板之前,都要问问数字、算算细账。他说,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他要求领导干部到地方了解情况,不要随便发表意见,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重要论断。
胡锦涛同志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制定的工作方针就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就会偏离实际,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谢春涛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梁,连着真知与行动,连着信息与决策,连着党心与民心。党的历史和工作实践反复证明:想获得发言权,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一条路,迈开双腿,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是反映干部工作水平的“温度计”,也是检验干部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关系着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执政水平,更事关着民心向背,是一个永远不能遗弃的“传家宝”。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始终是习近平同志的工作作风,他向来保持着轻车简从、跑遍所在工作区域内基层的工作习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记载: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之下,中央领导同志紧抓调查研究,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展开高频次的实地调研。
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公开报道的信息,《瞭望》新闻周刊统计、勾勒出自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在3年多时间里的调研日程表。我们可以看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展开调研、考察40余次,用时近百天;出访21次,累计140余天,足迹遍及世界六大洲,行程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了近10圈。
从公开的信息还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全国各地调研,主要围绕四件大事展开,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等等均在其中,改善民生是各项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一份份夙兴夜寐的日程表。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深圳,表达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来到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详细了解涉农产权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来到上海,深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鼓励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在吉林,他强调“要紧扣关键领域做好改革谋划,蹄疾步稳往前走,不能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改革良机、拖延改革进程”;在安徽小岗村,他下麦田、进农家,重温中国改革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同当年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和应用的3位院士交谈,在实验室了解科研人员利用同步辐射装置开展科研的情况;他在武汉视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中国光谷”、在江苏考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浙江杭州深入调研高新区企业,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也走进了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理念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重点。他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我们还可以看到,从太行山深处到甘肃连片贫困地区,从湘西到山东临沂革命老区,从新疆喀什地区到贵州,从井冈山到大别山……,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了一户户贫困村民,他进屋上炕,掀起锅盖看饭菜,问收成、问困难、问打算,困难群众始终是他最关心、最惦记的群体。
……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正是他在不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中得来的,是实事求是的结果。”谢春涛说。
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看来,党的总书记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班长”,带领“一班人”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构建治国理政体系,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其中一项重要机制就是“班长”带头深入地方、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上面怎么干,下面怎么看,上行才会下效,关键就在于一级带一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班长”,无论阅历多么丰富,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只有始终不移地坚持并不断深化与实际、与基层、与群众的联系,才能真正带动整个班子形成重视调研、愿意调研、善于调研的工作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调查研究中问计于民,带头践行求真务实;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实际、发现问题、把握国情、认识规律;在调查研究中孕育新思想、产生新理论、形成新措施、谋划新战略。
“调查研究的过程
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出调查研究对于决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罗平汉说,陈云同志曾讲过,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需要警惕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些领导干部还是本末倒置,把时间和精力只用在‘拍板’上,花在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的实践和精力甚少。”
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局,第一个百年目标进入了倒计时,中国改革发展的任务愈加急难险重。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了16个领域、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2014年10月,四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180多项改革举措;2015年10月,五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5个方面、31项重大新举措和300多项具体措施。
面对如此密集的改革攻坚、发展提质的目标和任务,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如何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如何能够加快政策的传导力度,将政策效果落于实处?
多年前,习近平已经在地方工作的探索中找出了答案: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实施,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才能产生。调查研究首先就是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什么是当前调查研究需要把握的“真”问题?
“在改革任务密集出台的新时期,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谢春涛说,当前中央决策的涉及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涉及到的利益群体空前多样,在政策落实和发展过程中,群众的诉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调查研究,更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来进行。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所涉领域非常多、范围非常广、情况也非常复杂。改革、发展举措,关联耦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把准改革、发展脉搏,发现症结点、抓住结合点,找准关键“穴位”,放大政策措施的共振效应;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分清楚不同领域改革、发展的轻重缓急,部署好先后顺序;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对关乎全局的“硬骨头”问题、“险滩”问题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度,把握深化改革的重点、社会关注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焦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越是重要的改革发展举措,越要深入调查研究,必须沉下来、钻进去,在群众中、实践中寻找答案。”谢春涛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而不是刻舟求剑、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改革与发展才能坚定而缜密地务实推进。
正因如此,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都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都在大量扎实的调研中把握方向、不断推进。
例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广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汇聚了118份意见和建议。全会文件起草组直接调研、委托部门和机构调研、听取专家意见、旁听政协会议……一个个重大改革命题,就是在这样的调研过程中得出了答案。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为了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彻,全会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赴东中西部14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向专家学者问计,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深入最基层的社区警务室、乡镇基层法庭,深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种座谈会就召开45次。大量第一手材料为起草好全会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诞生过程,更是与中央领导同志的深入调研密不可分。同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一起算客流账、收入账,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农村贫困人口脱困树立信心,叮嘱“贫困并不可怕”、“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为装备制造企业鼓劲,嘱托“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为了做好建议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中西部地区、加快振兴发展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访农家、看学校、进企业、走园区。
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在浙江、贵州、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18个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并高度重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课题题目,中央委托42家单位组织力量完成了31项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了117份专题研究报告……
如何开拓发展新境界,秉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遵循怎样的新路径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导向性、针对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正是在深入扎实的调研中找到了答案。
改革和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回答,需要结合实际、结合未来发展进行有效解答,不断给出准确、科学的答案。这是人民发自内心的期待。
“调查研究要与科学决策紧密结合起来。”罗平汉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才会既科学有效又紧贴实际;而结合发展需要进行的调研,才能真正锻炼、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对改革和发展起到实际促动作用。
“改革越深入、经济社会越发展,问题越复杂。当前许多问题呈现出多维立体的特点,尤其需要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全方位掌握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罗平汉说,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责任。“提供决策初稿和方案样本的干部们,更应注意多去基层,扎实做好调查研究,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于一体,这样做出的决策、方案才具有可操作性。”
他认为,在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针对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调查研究少了一点、浅了一点。“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是危险的。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大指导原则,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促改革、谋发展,实质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如果领导干部对所管理的一方区域、一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茫然无知,或者单靠案头材料和走马观花掌握“实际情况”,必然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陷入盲目施策或是无计可施的窘境。
“尽量多到基层去看”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过去一些干部下基层“看盆景、出镜头、露露脸”的情况少了许多,但是,能不能从群众的“后院”和“角落”里发现问题、找准对策,成了干部们遇到的新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认同调查研究,但并不都真的会调研、真的善于调研。”谢春涛说,做好调查研究并不容易,找谁谈话、谈什么、怎么谈,群众反映的问题说明了什么,这里边很有学问。“有的人就不太会调查研究,看不到、抓不准老百姓反映问题的实质内核。”
做好调查研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写到: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回看2003年、2004年《瞭望》那两篇习近平调研纪实报道,在这方面也能得到启示。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曾先后两次参加了他到基层的调研活动。一次是赴舟山群岛进行海洋经济调研,4天时间,跑了3个海岛县、3个半岛县,大部分调研座谈是在颠簸的快艇上进行;一次是去金华市的浦江、兰溪调研,除在浦江县亲自接待上访群众用去大半天时间外,连同车上的时间,2天内走了两个县的10多个城乡基层单位,天天是两头擦黑。
在这两次调研中,习近平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了自己的一个调研方法:“新时期,领导干部不调研不行,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调研也不行。我的体会是尽量多到基层去看,从一次看,可能时间短了些,但是积少成多,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就能把握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看,总比不看要好;多看,比少看要好。”
“做好调查研究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干部能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态度,放下身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真心与群众沟通交流。”谢春涛说。
这要求各级干部要少一些迎来送往、灯红酒绿,多一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一些攀高结贵,多一些布衣之交;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拜实践为师。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他感慨: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看似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真切地道出了领导干部要察实情、听真话的极端重要性。
“说到调查研究的方法,最核心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忌浮在表面。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来不得半点浮躁。”罗平汉说,“三深入”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群众在基层,实际就是群众。
困难群众是习近平最关心的群体,他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每次调研,只要当地有困难群众,他基本上都会实地调研,看看群众的实际生活,听听群众的心里话。
在大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习近平来到困难群众唐荣斌家、唐宗秀家,盘腿上炕,嘘寒问暖;在甘肃省的连片贫困地区、海拔2400多米高的定西市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习近平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询问粮食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学上,年货有没有备好等等;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习近平同苗族贫困村民施齐文一家一起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他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在山东临沂革命老区,习近平来到了临沭县曹庄镇朱村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他挨个房间察看,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在新疆喀什地区的疏附县,习近平来到维吾尔族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详细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说,“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6年4月24日,在安徽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陈泽平家两间简陋的房子,他仔细察看,询问家里的情况。身体还好吗?这个季节屋里还有点冷吧?家里种几亩地?种的茶叶几年能收获?养了几头猪?猪肉价格还可以吧?总书记问得十分细致。
“调查研究,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真正关心群众,诚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才能了解他们盼望什么、困难是什么、希望党和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什么。”罗平汉说。
今年4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这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谢春涛说,调查研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有这样,我们做出的决策、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实实在在。
他说,还要处理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群众对同一问题反映的情况不同,需要干部广泛了解;而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更要深入研究,形成解决方案。”谢春涛说,做出决策后,特别需要从群众中得到真实的反馈,实事求是地了解政策、措施是否真正得到了认同,在实践层面有没有走样变形,从而为下一步的调整完善打下基础。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基层最新变化的一手资料,深入、唯实是其核心要义,具体做法则是手段。今天,尽管我们深入基层、掌握实情的目标没有变,但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群众的构成也变了,党委、政府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这也要求下基层调研的方式方法应与时俱进。“既要学会蹲点调研‘解剖麻雀’,也要善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注重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罗平汉说。
今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在通讯手段更加多样、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可以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对互联网信息进行调研分析。”谢春涛说,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从网络信息中找到线索,进行更为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真正民意,以及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措施。“任何形式的调研,都替代不了深入实际的调研。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总是能够传递出更加生动、丰富的信息,也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交通、通信、网络的发展使采访手段更加便捷多样,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这些都替代不了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替代不了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因为只有同群众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群众的喜怒哀乐,感受到社会的深刻变革,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进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去伪存真、辨明真相,看清社会和民意的主流支流,保证决策的科学准确,把握制定政策措施的正确方向。
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在具体要求和方式上,习近平曾作出过重要论述,他强调各级干部在调研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和“求效”,做好调查研究,就要在这些方面好好下功夫:
“深”,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各社会层面中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细”,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这一条值得全党铭记。只有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狠下真功夫,不搞花架子,真正加强与改进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在中国发展跃升的重要关口,为科学决策和务实落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瞭望》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