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 其乐融融——双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访记

18.07.2015  11:30

  本报记者  王菁菁

  “在这儿,吃、住都不用操心,可享福了!”十几天前,宽城区兴业街道79岁的修本生和老伴儿带着简单的行李,搬进了双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日,记者来到该中心探访老人。在二楼的照料间内,只见修大爷正靠着床头听广播,老伴儿把玩着按摩球,护理员路过房间,不时跟老人唠几句家常,老人脸上笑容满满。

  “早上包子、花卷、馒头换着样吃,中午和晚上都是营养餐,每天还能保证一个鸡蛋。”修大爷说,养老服务中心一日三餐非常丰富,比在家里一个菜回锅好几次强多了。修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两口,住在这里,不仅日常生活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还有护理员陪他们聊天、散步,生活一点都不寂寞。说话间,修大爷从床头拿出一个呼叫器,“岁数大了,就怕有个急病。身体不舒服,按下这个,护理员就能来帮忙。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体,以社区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整合养老资源,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今年年初,宽城区兴业街道双利社区引进了社会公益组织宽城区祥祉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了双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设有活动室、棋牌室、淋浴室、健身室和心理咨询室等,可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短期照料服务。

  该中心护理员告诉记者,修大爷老两口吃住都在养老服务中心,两人每月交2100元,属于“月托”。还有部分老人白天在这儿吃饭,晚上回家睡觉,这叫“日托”。对于签订居家养老服务协议的老人,服务中心可按照其需求,提供打扫房间、洗衣、医疗保健等居家服务,以及送餐、维修、家政等上门服务,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方便。

  新闻加点料

  借助“互联网+”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2014年12月,我市建立“12349”养老便民服务中心暨老年人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并在宽城区团山街道进行试点。如今,该中心已在团山街道的长山、银山、福山三个社区,采集2168条60周岁以上老年人信息。以呼叫中心为载体,通过语音呼叫系统将“12349”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老人、家属、医疗机构和中心多方同时通话。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配发移动终端和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情况和运动轨迹。日后,通过基础平台和智慧养老平台,将实现照料服务、家政服务、物业维修、医疗服务、快递物流、法律服务、人才招聘、生活百事、商品导购九大类服务项目。据悉,该便民服务项目有望近期启动。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