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乡土的一朵奇葩——桦甸农民画简述

21.11.2014  12:51

  康梅花 牟玮

 

  近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梦·情之乡土”中国农民画、剪纸艺术大赛,和江西省万安县高坡镇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中,桦甸市文化馆选送的农民画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康梅花的《关东九月情》、郑秀梅创作的《走进新农村》分获两个大赛的金、银奖,卢凤霞、陈淑江、秦福纯作的《九月流金》等28件作品获优秀奖。

 

  桦甸农民画是我市、我省乃至关东乡土的一朵奇葩。其以特有的地方特色,在当代中国民间绘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而今也可谓我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桦甸农民画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与其地理、自然、时代,特别是人文传统分不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桦甸市民间掀起了创作农民画的热潮,逐渐形成了多达29人的创作队伍。这支队伍主要以一些民间艺人和文化馆、站的美术骨干为主。他们创作出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如李集全的《青山长在》、吕延志《新歌满山》等。八十年代是桦甸市农民画创作的高峰期,桦甸市文化馆长期举办创作辅导班,从工人、农民到学生、教师,还有家庭妇女,大家都拿起画笔,形成了一支以刘金友、刘宝兴、王荣等为代表的150余人的绘画队伍。

 

  1982年,桦甸市骨干作者刘金友的作品《红九月》获得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吉林市‘雪柳’民间画精品展”中,康梅花的《多彩的六月》《春雨》,张德年的《闹洞房》,田桂玲的《取菜》,陈宝和的《下须笼》等16件作品获一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也是桦甸民间绘画首次公开出展;1991年和2008年桦甸市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993年,桦甸市公吉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乡”;2010年桦甸市代表吉林省参加了文化部、农业部、中国文联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桦甸民间画项目获得“一村一品”项目奖,并获得“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的优秀组织奖。

 

  个人获得荣誉的农民画家也很多,康梅花、卢凤霞2人被中国文化部和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中国十佳杰出农民书画家”;陈淑江等人获“全国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奖 ;王咏梅等5人被命名为“省民间艺术家”;秦福纯等10人被命名为“吉林市民间艺术家”。

 

  这些农民画家立足桦甸乡土,更注重与外地区绘画单位交流。曾与绘画之乡吉林省东丰县、吉林市丰满区举办画乡联展;派获奖作者参加各省、市的画展开幕式及艺术论坛,先后赴北京、上海、南京、江苏、云南等地参加艺术研讨会,并代表吉林省在特色艺术之乡建设论坛上做经验交流发言;2012年,法国印象派画家让·米歇尔一行16人来桦甸参观民间画,他们收藏了30余件桦甸民间绘画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画……

 

  桦甸农民画的魅力何在?简单地可以概括为“鲜明的农耕特点,朴实的乡音民情”。其突出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内容充实美——画面不留空白,而求丰满充实;二是艺术风格质朴美——强烈的原发性、原生性、原创性,以农民独特的话语,展示农村独特的面貌;三是地域风情生活美——呈现出民间元素、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四是时代意境美——原生态意味浓厚,构图通天透地,造型大胆稚拙夸张,大红大绿色彩的使用大胆夸张,表现意象天马行空。

 

  桦甸农民画发展过程中,注重从中国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吸收了剪纸、木板年画、皮影、蜡染、刺绣等民间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色彩规律。它构图饱满、造型独特夸张、色彩明亮艳丽,形式拙朴随意,简约自然;它表现手法多以平涂为主,散点透视,不讲究造型比例;它刚柔虚实、苍劲厚润、粗犷细腻、变化丰富,古朴沉稳而不浮夸,清新浓艳而不失典雅;它风格朴实、率真、生活气息浓郁,既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又具有超强的想象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返朴归真的艺术美感。

 

  桦甸农民画是农耕社会的缩影,对于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特别是东北地域的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