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走上致富路——我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村屯活动小记
在松原市宁江区团结村,今年已经70岁的刘会祥大爷可能是村里人气最高的人了。一到农闲时节,村里老老少少都争相往他家里跑。为啥?因为他家是村里秧歌队的大本营。
为了让大伙儿有个地方练秧歌儿,刘大爷把自家的院子和房子拿出来当成了排练室和演出场地。走进刘大爷的排练室,舞台、桌椅虽然简陋,但墙上挂的一幅幅演出照却让人体会到了团结村村民们对这项文艺活动的喜爱。
团结村中有三分之二的村民是回族。“我们秧歌队里现在有50多人,有回族的,也有汉族的,去年,我们参加了30多场演出和比赛,还得过不少奖哩!”刘大爷一边给我们讲解着墙上一幅幅照片的来历,一边对我们说。有人问刘大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热情,刘大爷笑着说:“大伙儿聚在一起扭扭秧歌,就是图个高兴,我都这岁数了,有啥能比过得高兴更重要?而且不只我一个人为这个秧歌队付出,大伙儿的演出服也都是自个儿掏钱做的。”
秧歌队在村上越来越受大伙儿喜爱,他们也经常编排回族特色的节目给大伙儿看。村党总支书记王国平说:“我们村里的回族人和汉族人仅仅是风俗习惯上不一样,平时生产、娱乐都是凑在一块儿,一起努力、一起高兴。”
王国平是回族,原来是村里响当当的养殖大户,“我们回族经营的都是清真肉食,在长春、松原有很多销路。”王国平说,原来村里贫困户比较多,但是回族村民因为普遍养牛、养羊,大体上还算过得去。王国平接任村书记后,就想到让大家伙儿都搞好养殖业,共同发家致富。回族村民窦连增和汉族村民邵文敏一起合伙儿搞养殖,他们现在一共养了十几头牛,200多只羊,窦连增说:“合了伙,大家就共同努力,互相帮衬,把经营搞好,多挣点钱,一起致富。”
带领各族群众共同致富。在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村书记韩丽就把村里的朝鲜族群众和汉族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共同经营合作社。
看到村里的朝鲜族群众收入低,韩丽就帮着联系,让这些朝鲜族村民有机会出国务工,多赚钱。村里没啥产业,她又找人联系,引进了几家袜子工厂,村民们可以去打工,年底袜子厂还会给村里分红。村民们出去务工,村里的地无人打理,韩丽又成立了合作社,无论朝鲜族还是汉族,谁家的地没人种,他们就帮着弄。
在伊通县伊通镇建国村,村里的满族和汉族村民们一起,把花卉合作社弄得红红火火。
满族村民李瑞杰从2001年就开始经营花卉买卖,2007年村里成立花卉合作社的时候,他就是主要倡议者。“做花卉买卖之前,我们主要是种地,但是家里人口多,种地产出低,家里比较困难。”穷则思变,为了改善生活,李瑞杰走上了种花卖花的道路,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刚起步的时候特别困难,是村里支持了我,给我贷款,帮我渡过难关。”
现在,村里的花卉合作社有18户满汉两族村民参加,共有30多个大棚种植花卉,“现在我们村的花卉种植业出了名了,打出了品牌,销路根本不用愁,一个棚一年的利润就能有三四万元。”李瑞杰笑着对我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