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祭后首个清明 逾30万人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新华网南京4月6日电(记者蒋芳 蔡玉高)5日清明,南京,连绵的阴雨阻挡不了人们悼念死难者的脚步。
手捧菊花、重温历史、沉痛悼念……在这个中华民族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者达到11.2万人次。
“11.2万人次,历年新高啊。”5日晚,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
这是去年中国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首个清明节;今年也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去年2月底,中国通过立法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当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讲话。
朱成山表示,国家公祭让越来越多国内外公众关注南京大屠杀历史。公祭仪式第二天,纪念馆参观人数便突破10万人次,创下新高。尽管去年因筹备公祭仪式闭馆一个月,但全年参观人数仍然超过了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成为全球年接待参观人次第二多的博物馆,仅次于故宫。今年一季度,参观人数达147.9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
4月1日,3.3万人次;2日,3.2万人次;3日,3.6万人次;4日,5万人次;5日,11.2万人次;6日截至11时,3.3万人次……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4月前六天,前来悼念的公众将超过30万人次。
3月31日至4月5日,记者连续六天在纪念馆采访。尽管上午8点半才正式开馆,但每天不到7点,纪念馆1号门前便排起长长的等待队伍;馆内的讲解服务如不提前预约,现场根本无法临时找到一名讲解员;由于前来祭拜的人数太多,哭墙前的鲜花必须每隔两小时就清空一回。
前来参观的游客,或在史料陈列馆感受这场人类的浩劫,或在公祭鼎与和平大钟前留影纪念,或在万人坑遗址和祭坛为死者默哀。
扬州树人中学的师生参观结束后,在祭奠广场举行集体宣誓。该校一位班主任老师介绍,清明期间集体参观,就是为了让大家实地接受历史教育,更深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朱成山表示,参观人数的跳跃式增长,进一步表明公祭日的设立深得民心,高规格的公祭仪式产生了极强的正能量,促民众回溯历史、不忘屈辱。
南京中旅导游吴丹丹告诉记者,公祭日大大提高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普及程度,游客们还会不断提问,以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
中国国家公祭的举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首个公祭以来,美国、日本、韩国、捷克、新加坡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4210人次国外公众前来参观。其中,日本团队有9个。
17岁的日本高中生横山贵大说,“中国的国家公祭日让很多日本年轻人第一次听说了南京大屠杀。我到这看到了实物和史实,心里深深的刺痛。”
4月3日,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参观了纪念馆。他在留言簿上留言道:“永志不忘。避免此类大屠杀在未来再度发生。向受害者致意!”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无论对英烈还是遇难同胞,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朱成山说,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重温残酷的历史,才会愈加珍惜和平。将反对战争的理念延续下去,才是对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