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全面”读懂中国治国理政新思路
本网评论员 烨泉
2012年11月,新一届领导集体首次走上前台,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世界舆论都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方略和治国思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意境深远的“中国梦”,到力度空前的“打虎”、“拍蝇”,持续不断的党风廉政建设;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化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的每一个新提法,每一次大举动都会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广泛猜测,人们希望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每一个变化中看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思路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除了对一时一事的分析判断外,更需要长时间观察和从全局高度把握。于是,时隔两年多,在今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论述了“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一次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清晰展示,也是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路的全面总结。我们看到,一直以来,我们的党正是引领着中国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一步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问题永远会层出不穷,但关键是在直面具体问题的同时,对国家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设计与谋划,推动一个影响力大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具体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梦不懈追求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抑或是全面从严治党,法治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充分说明了两者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进程中的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那么法治则是护佑改革活力的定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完整勾勒出了法治中国的蓝图,为中国发展战略布局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思路明确、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不但是有机的整体,更是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完整理论体系。读懂了“四个全面”也就读懂了当前中国治国理政新思路,读懂了中国发展的前景与未来。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