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1.01.2015  11:31

  自2014年4月12日省政府印发《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行动,迅速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落实

      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放心肉”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无疫区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层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分解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省“放心肉”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隋忠诚副省长多次调度全省无疫区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建设工作瓶颈问题。省发改委正式立项支持省级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厅利用畜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无疫区防控机制建设,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畜牧业局研究落实了公路动物卫生监督站改建、扩建、新建事项。作为推进全省无疫区建设的牵头单位和主体部门,省畜牧业局裴中局长亲自部署,分别于5月20日和6月17日组织召开了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启动培训会和现场推进会,切实把全省畜牧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省级组织开展三次专项督导,指导市县政府出台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落实支持政策和项目资金。2014年,全省已投入建设资金13446.57万元,其中省本级投入6595万元,市县两级投入6851.57万元,主要用于防疫监测、移动监管、冷链体系、应急储备、兽医实验室和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等六大方面。

  二、多项措施并举,保障了无疫区建设有效开展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省畜牧业局专门成立了无疫区推进办公室,结合永吉无疫区经验编撰完成了《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指南》。二是及时启动和推进无疫区建设。召开专门会议,明确要求各地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畜牧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抓好免疫控制、检疫监督、资金投入、责任落实和督导检查。三是全面开展普及性培训。从8月11日至9月27日,省级共组织开展了6期培训,培训各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业务骨干1500余人,培训工作面覆盖全省。据统计,各地层级培训工作人员7500多人次。四是积极推广典型经验。无疫区推进办公室印发工作情况通报17期,组织指导新闻宣传近百次,及时推广各地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五是聘请国家专家现场指导。省畜牧业局5次接受国家无疫区评估认证专家研究论证和现场指导。为借助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及人才优势,省畜牧业局与兰州兽医研究所签订了吉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支持吉林省无疫区建设。

  三、启动关键项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省畜牧业局详细编制了基建项目实施方案,积极落实省级防疫机制建设,完成了省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改造工程和生物安全二级兽医实验室改建工作,无害化处理培训示范基地、动物隔离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冷链体系以及电子化监管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市县级建设项目初见成效,梅河口、延吉、敦化、伊通、江源5处无害化处理场建成,公主岭市全面完成了24个乡镇无害化处理池建设,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已有41家通过考核,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四、扎实开展防控工作,实现免疫无疫省

      省畜牧业局全面落实疫苗直供制度,建立了免疫包保工作机制,选派8名处级干部分别包保全省9个地区,切实规范了免疫工作。科学完成了各流行病学单元采样监测和流调排查任务,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未检出病毒核酸阳性,未发现临床病例,全省牲畜口蹄疫处于免疫无疫状态。2015年,将全面完成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系、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完成基建项目。建成4个高速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和省级动物隔离场,改造31个公路和7个铁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设定警示标志、指定通道和监控设施。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设施设备等标准化建设。二是全面建立省、市、县、乡、企业5级无害化处理管理机制。建成省级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培训基地,指导市县完成45个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任务,推动乡镇建设无害化处理池,加强养殖、加工等相关企业的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三是全面完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应急体系。依托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形成覆盖全省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网络。持续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健全完善防疫档案,强化应急指挥机制。四是依法开展定点屠宰监管。全面推进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工作,进一步清理整顿易感动物屠宰场所,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综合治理。五是加强综合推动。依法依规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强化政府督查和部门联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将无疫区建设确定为重点工作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