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农业——舒兰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记事

10.05.2016  11:12

      2016,“十三五”开局之年,农业大市舒兰开启了新征程——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

      “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优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谈到舒兰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市委书记李富民坚定地说。

      发挥优势补短板

      农业是舒兰的长处:地处北纬43度至44度,是水稻黄金种植带、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产粮大县,是国家认定的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农业也是舒兰的短板:长期卖原粮,比较效益差;粗放式发展,科技装备水平低;农业产业化水平落后,增产不增收;经营规模小,品牌培育不足;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舒兰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森林、水草覆盖率达到65%;3条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东部山区,纯净无污染;周边无重工业,空气优良,大气环境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大气标准……

      基于对市情的再认识,舒兰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确定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特、服务业做足、城乡做美、民生做实、党建做严”六大任务。而“农业做优”就成为基础中的基础。

      如何“农业做优”,夯实现代农业生态市创建基础?

      市长李鹏飞告诉记者:“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抓手,着眼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推动农业向品牌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

      创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就要既专注于现代农业建设,又要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考虑,将一切资源调动起来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这与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紧密契合,因而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的中心任务之一。

      擦亮品牌兴产业

      走进平安镇永丰米业的产品展室,我们看到各种包装、各个品级的大米如列队待阅的士兵整齐排列,无一不印有“舒兰大米”的标识。企业负责人黄洪峰告诉我们,大米博物馆、大米体验馆等项目已开工兴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平安粮食加工园区的一部分,而园区则将成为东北最大的水稻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

      作为舒兰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最精彩的篇章,“舒兰大米”品牌战略的实施,正在把一幅农业产业化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翻开舒兰的历史,自清嘉庆年间开始,舒兰大米一直为朝廷贡米,迄今已逾300年。

      这里有人称“六好”的种植条件,即空气好、土壤好、水源好、气候好、耕种好和口感营养好。地处半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带上的舒兰,具备了种植优质稻米的最佳条件。

      而就是这样的好米,过去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多的是作为原料卖给别人,而别人贴上牌子转手卖出了好价钱。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擦亮“舒兰大米”这张金字招牌,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舒兰大米品牌建设和健康米工程领导小组,把舒兰大米最终目标确定在做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打造一张地域名片、促进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高度上。

      ——成立舒兰大米协会,授权会员单位统一使用“舒兰大米”这一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严控会员单位,今年,会员单位由9家降到了7家。

      ——全力开展推介活动,除了参加由省、吉林市组织的大米推介活动外,还自组队伍到全国各地开展推广活动。

      ——作为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水稻种植规模达到13万亩以上,其中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今年计划完成新增国家级绿色水稻基地15万亩……

      生产经营强体系

      还是在平安镇,舒兰市健均粘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健均向我们展示了合作社的私人定制可视水稻生产项目。他们利用开犁网,实现了生态有机稻米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2016年,他们订购了700公斤草鱼鱼苗,准备适时投入到稻田中,以起到除草作用。合作社的“独爱一粒米”,线上销售就达到了千吨。合作社经营的水田达到440公顷。

      “农业做优”,必须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推广航化作业、智能水稻催芽车间、保护性耕作等25项农业新技术;推进17个粮油高产示范区创建;确保新增农机总动力3万千瓦以上。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5000公顷高标准农田,在平安镇完成2000公顷标准化基地建设,建设“舒兰大米”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为进一步扩大水稻生产打好基础。

      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000公顷以上,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50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6179公顷,目前有家庭农场382家、专业合作社602家。

      4月中旬,当我们来到龙兴家庭农场的水稻育苗基地时,一场春雨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春的韵味。连片的80多栋育苗大棚里,育苗工作已近尾声。农场主都兴海告诉我们,他2016年流转土地340多公顷,预计年收入可超过280万元,而流转了土地的农民们更是提前拿到了收入,每亩950—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