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根为森林固碳的老竹
愿做一根为森林固碳的老竹
——记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
竹林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主持完成的“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就是对这一判断的有力证明。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周国模带领团队探明了竹林碳源汇特征、碳储量与空间分配格局,创建了多尺度地面、遥感联合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竹林碳时空动态的快速准确测算。同时,研发了竹林增碳、减排、稳碳、协同的四大关键技术,以及5项国家、国际标准的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解决了竹林碳汇进入国内、国际碳减排市场的技术瓶颈。
目前,项目技术已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大面积推广,年均产生减排量15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可进一步开发成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竹林碳汇项目,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减排空间。
周国模从事竹林碳汇研究近20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和推广相关科技成果,既为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积极探索,也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中国智慧。
让竹林助力减缓气候变化
15年前,周国模在研究中发现,竹子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竹林面积、产量、产值最大,加工利用做得最好的国家,竹林也是南方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周国模认为,让竹林碳汇得到世界的承认,进入国际、国内碳减排市场实现交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2年起,他以竹林为切入点,开始了森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涉及竹林碳源汇的动态、格局、分布,人为干扰与经营对竹林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影响等。
作为国内最早、最系统地从事竹林碳汇研究的专家之一,周国模很关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毛竹从竹笋破土到长成新竹,只需56天,平均生长到13.8米高。不仅快速成熟,可以连续择伐,而且采伐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影响很小。
15年来,周国模以推动森林碳汇研究、服务森林碳汇交易为目标,带领团队聚焦森林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推广森林增汇减排技术并引领森林碳汇项目开展,在竹林碳汇研究和林业碳汇方法学开发中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他主持完成的“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研究”,获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格局、碳循环及管理技术”,获201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过去的15年里,周国模一直致力于以竹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森林固碳机理与增汇技术、碳汇监测与计量及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工作。
让竹林碳汇成果造福社会
从2002年起,周国模结合竹林碳汇研究进展,实施了全球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等一系列竹林碳汇项目,获得了毛竹碳汇林营造、监测与计量的一系列参数和标准程序,编制了竹子造林、竹林经营的方法学,向社会推广。由他主持开发了“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多个方法学,突破了竹林碳汇参与国际国内碳减排交易的技术瓶颈,推动了国家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和实现森林碳汇交易,为推动森林碳汇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方法基础。
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结合其他合作单位开发的注册登记托管交易系统,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管控严格、简单易行的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开创了购买农民森林经营碳汇、实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化和市场化的新模式。
近几年,周国模率领的团队特别注重竹林提质增汇项目开发推广工作,“竹林固碳减排综合经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已在浙江、福建、四川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得到推广。2015年,在湖北通山实施了全国首个CCER毛竹造林碳汇项目,产生19.4万吨核证减排量。在浙江安吉、景宁、诸暨、遂昌、临安等5县(市)帮助竹农开发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30多万亩,可以产生核证减排量约430万吨。
在推广“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研究成果中,他担心农民听不懂专业术语。针对单家独户项目规模小、类型多、需求大等特点,带领团队制定了《临安市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临安市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经营与监测手册》,使广大农户看得懂、记得住、会操作。
他促使临安市、安吉县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实验区和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实现碳汇交易。他在临安市营建的全国第一个毛竹碳汇林项目,通过计量监测,其碳信用额已被阿里巴巴集团认购。
为将竹林碳汇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他还担任杭州、温州等多个城市的低碳顾问,向各地政府、企业介绍竹林碳汇的研究进展、减排固碳机理,以及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
让世界知道竹林的碳汇价值
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碳减排措施和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被大多数国家列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
作为森林碳汇方面的专家,周国模连续9年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国际竹藤组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单位合作提交竹子应对气候变化专题技术报告6份。这些报告为推动国际社会把竹林纳入森林碳汇减排范畴、开辟并推动我国竹林碳汇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主动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世博会等众多平台,周国模向各国官员、专家传递同样的信息:竹林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能提供多样化的竹材产品,还能吸收低收入群体就业,可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发展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的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毛竹林碳汇研究和应用大有可为。中国在森林碳汇中所作出的贡献应获得科学评估和肯定。
目前,周国模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近年连续获得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出版森林碳汇科技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2年起,周国模在南美、非洲等地区介绍竹林碳汇研究成果与技术推广,并在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开展竹子碳汇造林。
回首走过的竹林碳汇研究之路,周国模深有感触,“我愿做一根枝繁叶茂、成熟坚韧的老竹,既要丰富品质、扩展根鞭,同时要把储存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新竹,使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成长。”(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