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开发票辅导班等信息收过吧 调查:超五成消费者信息被泄露
代开发票、辅导班 此类信息你收到过吧
调查发现:超五成消费者信息被泄露
“互联网+”以及由其带来的互联网创新正迅速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经营者也能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消费者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地被经营者所掌握,由此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昨日,长春晚报记者从市消协获悉,为了解消费者对个人信息被采集及大数据运用的观点、看法,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期望,长春及29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开展了相关网络调查,发现过去的一年中52%的受访者表示数据曾遭泄露。
调查:超五成消费者信息被泄露
“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类高考补习班的电话,你是XXX的家长吗?高三学习有困难我们可以给补习。这种电话太烦人了!”“你好,我是XX学校的老师,我们的兴趣班非常适合5岁的孩子,这周六你可以带孩子来免费体验……”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的手机经常可以接到这样的骚扰电话,其中只有少部分家长的手机号码是平时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为获得气球等礼品自愿填写的,其他大部分家长都是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信息被泄露了。
针对“过去一年中,有没有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问题调查,52%的受访者认为“有”,认为“没有”的受访者约占40%。
据市消协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大数据时代,对个人数据的收集方式更加多样,比如智能手表、运动手环之类的个人穿戴式智能设备,就有将个人健康数据上传到服务器的功能。调查显示,只有4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存在这个隐患,还有4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另有1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
现象:个人通信信息泄露最多
记者对20名市民进行了采访,14名市民表示曾接到过陌生人的骚扰电话,还有市民表示对方能准确地说出机主姓名和银行卡的相关信息,叫人担忧。
由于个人信息范围十分广泛,在本轮调查中,消协将个人信息分为六大类,分别为个人身份类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个人消费类信息,包括网购记录、线下购物记录、网络浏览记录等;个人通信类信息,包括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短信、QQ、微信等聊天记录;个人财务类信息,包括银行卡号、个人财务状况、网络账号和密码等;个人背景类信息,包括病历、体检记录、学历、工作经历等;个人社会关系类信息,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和婚姻情况等。
关于“在大数据时代,你被泄露最多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哪些”这一问题,消费者的投票显示,泄露最多的是个人通信信息,达到33%;其次是个人身份信息,为28%;第三是个人消费信息,为20%;个人财务信息为10%,排第四;个人社会关系信息排第五,约8%;泄露最少的是个人背景信息,约3%。
消费者:网站和个人终端APP泄露信息最多
消费者孙先生酷爱旅游,因此各类旅游APP和购买飞机票、火车票的APP是他必下的软件,他认为这类APP是泄露个人信息最多的。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各类手机软件在下载后如果想要完成正常登录,首先就要完成个人信息注册。如果想要在线支付,则还需捆绑一张银行卡,除了填写银行卡的信息外,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也是必选项,只有完整地填写个人信息后才能正常使用。
消协在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渠道的调查中,被认为最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是网站,包括电商平台、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占14%;其次是手机、PAD、智能手表、运动手环等个人信息终端上的APP,占13%;第三是汽车行业,如4S店和电信服务商,均达12%;第四是类似电子邮箱、微信、QQ之类的通信软件和房地产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租房中介公司,占11%;第五是快递公司,占9%;第六是银行保险业,占8%;第七是医疗、教育、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业,约占5%。
消协: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长春及29家消费维权单位建议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建立规范合理的个人信息采集使用制度,信息、数据的采集使用必须得到当事人的授权。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用更完善的立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不受侵害。
同时,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和职能范围,用更严格的执法打击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不法行为。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非法采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进一步简化司法程序,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民事诉讼中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并相机在消费者个人信息司法保护中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给个人信息权被侵害的消费者提供最大的司法便利。(记者 祝微)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