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信息化让中国法院司法透明度全方位提升
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阚枫)23日,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指出,借助法院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中国法院的司法透明度得到全方位提升,信息化为司法公开提供了平台,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与深度。
各级法院共公开审判流程信息26.2亿项
这份报告称,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司法公开对于提高司法机关公信力,树立法律权威性至关重要。
报告称,对于当事人而言,案件审理进行到什么阶段、承办法官采取了哪些措施是他们最关心的。借助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提供的案件查询功能,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可以凭有效证件号码和密码,随时登录查询、下载有关案件流程信息,了解案件在立案、分案、开庭、延长审理期限、上诉等各个阶段的具体信息。除了接受当事人查询之外,法院还会通过短信、微信等多种渠道推送案件流程信息。
报告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各级法院共公开审判流程信息26.2亿项,推送短信3476.9万条,方便了当事人参与诉讼。
中国建有全球最大裁判文书网:公开文书超过2550万份
裁判文书是审判结果的主要载体,报告称,中国的网上司法公开最早是从裁判文书上网开始的。
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成为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公开的统一平台。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以调解方式结案、离婚诉讼或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等情形外,各级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
2015年12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改版后增加了公开蒙语、藏语、维吾尔语、朝鲜语和哈萨克语等5种民族语言裁判文书的功能,提供全网智能化检索服务,更好地满足各民族各界群众对裁判文书的多样化需求。
报告称,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网。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裁判文书超过2550万份,累计访问量超过47.2亿人次。
精准打击“老赖” 提升司法公信力
执行是确保司法裁判得以落实、当事人权益得以保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
为破解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加强了执行公开工作,将2013年10月开通的“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更名为“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并在首页建立了“被执行人”“执行法律文书”“执行案件流程”等链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了全国法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执行人信息、执行裁判文书等执行相关信息,便利执行当事人查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报告称,各级人民法院也将执行工作与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本地信息平台公开被执行人信息、限制出境、限制招投标、限制高消费等信息,推动信用惩戒机制建设。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法院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642万条。
报告举例,浙江省依托大数据生态圈,汇集了公安、交通、房产、银行、出入境等15个部门的婚姻、信用、电商、社交、金融、交通、房产等45个维度近千个数据指标项,全方位评价当事人的身份特质、行为偏好、资产状况、信用历史,实现了多维度、全方面地展现被执行人的信息状况,创造性地开发了“当事人信用画像”系统,为审判执行法官办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完)(松花江网编辑/陈炳桥)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