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之肾”湿地就是保护人类健康
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撰的中国湿地资源系列图书、中国湿地资源电子图集日前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与10年前第一次调查比较,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3.39.63万平方公里,减少率为8.82%。保护湿地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网记者7月中旬亲赴黑龙江三江平原,对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采访。
站在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高的瞭望台放眼望去,万顷湿地一望无边,令人心旷神怡。空气中流动着青草的清香,大自然用它的妙手,把绿色的水草和一片片小湖泊描绘成一幅幅油画,鱼翔浅底,鸟儿飞翔。“湿地里还有各种珍稀动植物和中草药呢,你看那一洼洼的水多美,你瞧那一洼水多像一个问号。”动情地向中国经济网记者描述湿地的人是黑龙江珍宝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希国,他的工作就是保护这片在一些人看来就是水泡子和草甸子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之肾”湿地。
万顷湿地一鹭飞,一只白鹭出现在我们眼前。“东北人把白鹭、苍鹭等吃鱼的水禽叫‘长脖老等’。它长时间站在水里,伸长脖子等待鱼儿游来。”但对于张希国来说,为了能让长脖老等伸长了脖子就能吃到鱼,珍宝岛湿地保护区的人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在我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不允许农业耕作的,种地就要洒农药和化肥,会破坏湿地的环境,因为有了湿地,我们才能保护好乌苏里江。”
面积达108900平方公里的三江平原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湿地面积292.75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以上。被国内外专家定性为最具原始性、观赏性、复合性和代表性的沼泽生态系统。这些湿地支撑着37个生态系统,上千种植物和528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的23种全球濒危物种。其中的10种属于水禽,例如鹤、鹳、天鹅等,它们在迁徙和繁殖期间需要有大片广阔而不受外界干扰的湿地。无疑这是一笔丰厚的生态财富。
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三江平原的肥沃土壤正由湿地逐渐演变为粮食生产基地。从那时起,湿地面积萎缩了约75%,从原来的3.7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了2000年的0.92万平方公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这里80%的湿地及其周边森林已消失,曾经云集的野鸭和天鹅变得稀少。由于农民们滥伐森林,修筑排水设施、堤坝和沟渠,4.32平方公里的天然沼泽和湿草甸被破坏。
尽管三江平原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我国政府仍然意识到了水生系统不断退化的严峻形势。2002年,中央批准了保护和土地管理的指导性纲领《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尽管这在法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是一个大型的生态保护项目,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湿地恢复已有规划,但先进的湿地管理经验和科学知识却很匮乏。2005年,亚行批准了1500万美元贷款支持该项目,此外亚行还帮助黑龙江省政府获得全球环境基金赠款1214万美元。该项目预计总投资为5500万美元。2005年,项目开始启动,通过综合性保护规划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改善三江平原23个县中13个县居民的生活质量。
张希国副局长介绍说,近年来,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虎林市将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把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组建了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具体负责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监测、科研、宣教和生态旅游等工作。他感慨地说:“我刚来筹建管理局时,连个扫地的笤扫都没有。从2011年开始,我们用亚行的资金购买了电脑等工作必备设施。亚行每年都派人来对居民进行培训,从湿地的保护、法律法规、森林植物等湿地管理保护等相关知识进行教育。”
张希国强调说,对从亚行争取下来的项目资金,我们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资金,根据规划要求施工,狠抓工程质量,项目建设推进顺利,保护区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截至目前,我们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共计425万元。其中,月牙湖景区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湿地景区输入电线路安装投入15万元,湿地景区机井建设投入资金11万元,湿地环保公共卫生间投入资金30万元;野外监控设备投入资金125万元,管护站设备投入资金73余万元。
截至目前,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共计425万元,其中,月牙湖景区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湿地景区输入电线路安装投入15万元,湿地景区机井建设投入资金11万元,湿地环保公共卫生间投入资金30万元;野外监控设备投入资金125万元,管护站设备投入资金73余万元。
张希国特别提到,教育农民退耕还湿的工作是一大挑战。为了保护三江平原湿地的自然资源,防止该流域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借助亚行的贷款、全球环境基金的赠款以及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将成千上万亩土地恢复到了自然状态,确保了受退耕还湿直接影响的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改善,不断地通过新的生态智能途径。
记者在珍宝岛湿地保护区见到了湿地景区的工作人员王鹏。这位27岁的小伙子是虎林市珍宝岛乡宝丰村的农民。三年前,当张希国带领着工作人员去他家动员退耕还湿时,他全家都不愿意。他们一家曾经在湿地开垦了200亩地种庄稼,尽管不能旱涝保收,一旦发水,则颗粒无收,但毕竟是自己家开出的地。张希国提出,让他来到湿地保护区做管理人员,50岁的父亲可以做养蜂生意。为此,张希国特地给这户人家找来了蜜蜂。如今,王鹏每天的工作是带领几个员工在湿地巡查、售票,给游客介绍湿地的意义,每个月挣2000多元钱,妻子今年也在保护区休息区内开了小卖店,卖快餐、冷饮和自己家产的蜂蜜等当地特产,父亲的养蜂生意越来越 红火。王鹏说:“有了这份工作,现在不再担心因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了,有工资就能旱涝保收。我们这里的人越来越理解了退耕保湿的重要性。”
张希国自豪地说,珍宝岛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2002年4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4年末黑龙江省虎林市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野生荷花之乡”称号,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被授予“野生植物之乡”的县市。2015年初成功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正在申请加入世界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6年荣获黑龙江省最美十大湿地。
据记者了解,迄今为止,中国已吸引了约两亿元人民币的外资用于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能力建设。在三江平原七星河保护区内,科研人员崔守斌对白鹭进行了追踪,发现其数量由2011年的600只上升至2014年的1000多只。他说:“我深信,我们在湿地管理上的收获,以及在珍稀候鸟栖息地方面的工作对于三江平原、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记者 陈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