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保护区使用人工巢箱拯救濒危中华秋沙

07.07.2015  13:29
        5月的长白山,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安装于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巢箱里,11只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而出。两天后,它们跟随着妈妈的脚步,依次从十几米高的巢箱走出,用“咚、咚、咚”的落地声宣告这个濒危种群新生命的到来和其顽强的生命力。 

  

  

  种群面临濒危状态 

  

  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曾经生存了一千多万年的中华秋沙鸭,其种群数量锐减,栖息地范围不断缩小。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措施,这一物种可能在未来5~10年内从地球上消失,而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在中国境内的重要繁殖地。 

  

  WWF候鸟项目经理刘培琦等人曾在《国际鸟类保护》期刊发表论文指出,中华秋沙鸭在全球可能仅存2200个繁殖对,其中大约有200~400个繁殖对在中国长白山山脉繁育后代。 

  

  因为种群状态濒危,中华秋沙鸭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只要经过简单的计算,就能明白中华秋沙鸭种群所处的境地有多么危险。WWF候鸟项目经理刘培琦说,每年大概有2200对中华秋沙鸭进行繁殖,其中保守估计至少有550对繁殖成功,以每窝新出生8只鸭宝宝来算,全球每年新生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应该在4400只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繁殖地、迁徙路线及越冬地都没有问题,那么每年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应该增加一倍,而实际情况是,其种群数量只减不增。“在迁徙途中和越冬地,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几千只鸭子消失了。”刘培琦说。 

  

  人工巢箱为其筑巢 

  

  针对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地种群繁殖成功率较低的问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学院院长雷光春认为,主要原因是原始森林面积锐减,天然繁殖巢洞减少。 

  

  在雷光春看来,提高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率必须保护原始森林,尤其是繁殖地河流两岸的原始森林;同时,增加人工巢箱,并设置天敌防控设施。 

  

  既然没有合适的树木能够供中华秋沙鸭筑巢,那么能不能通过人工巢箱吸引中华秋沙鸭筑巢并返回曾经的繁殖地呢? 

  

  2014年10月,通过全球候鸟保护平台——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调员迪亚娜·索洛维瓦博士的努力,通用汽车公司利用废旧电瓶外壳改造的10个人工巢箱被捐赠给WWF的中华秋沙鸭项目。今年2月,刘培琦和同事将10个人工巢箱安装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月后,六号巢箱诞生了11只鸭宝宝。 

  

  通用汽车公司负责人工巢箱项目的工作人员约翰·布拉德伯恩说:“我从小就很喜欢水禽,并养成了为水禽建造各种合适人工巢箱的习惯。当我第一次看到通用汽车公司的废旧电瓶壳时,就觉得可以用它做一个巢箱。”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首先在两周时间内建造了一个巢箱作为原型;然后安置在栖息地后,一只镜冠秋沙鸭母鸭使用了这个巢箱,试验获得成功。”至今,约翰和他的同事已经建造了750多个人工巢箱,其中大多数都安装在北美洲的水禽栖息地。 

  

  开展迁徙路径调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果想恢复中华秋沙鸭种群,最难的部分并不只是对繁殖栖息地的恢复和安装人工巢箱,更大的问题出在中华秋沙鸭种群越冬地和其迁徙路线上。 

  

  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每年春天,它们会来到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山区进行繁殖。在长白山迎来第一场雪之前,中华秋沙鸭和当年出生的鸭宝宝会沿着海岸线飞到中国江西、广东等地,甚至更遥远的东南亚国家,也就是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地。 

  

  因此,在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开展砂场整治、水体污染治理以及禁止过度捕鱼应该成为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雷光春看来,必须加强天然河道的保护,严格控制河道采砂,大坝运行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生态影响和水位调控,未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的河道应严控大坝密度,确保每一级大坝间有至少10公里长的天然河道存在,并开展鱼类资源保护等。 

  

  目前,国内能够确认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长白山林区,另一处是小兴安岭林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中华秋沙鸭将无法摆脱种群灭绝的命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针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定期开展巡护,但是针对中华秋沙鸭繁殖地和栖息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很少。 

  

  业内专家表示,在其繁殖地和栖息地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消除威胁因素,对于这一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由于保护力量和科研力量有限,中华秋沙鸭的越冬地范围、迁徙路径都有哪些地区、越冬地所面临的威胁都有哪些,很多决定其种群数量的因素,我们仍然一无所知。 

  

  雷光春表示,应该在中华秋沙鸭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内,选择中华秋沙鸭经常活动的水域岸边搭建中华秋沙鸭观测站,在不打扰其繁殖栖息的前提下,开展中华秋沙鸭数量与栖息地范围调查,对其迁徙、繁殖、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进行跟踪研究,为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WWF对本文亦有贡献) 

  

  种群生存面临哪些威胁? 

  

  天然树洞减少 

  

  作为海鸭类的一员,中华秋沙鸭一直保持着利用天然树洞筑巢的习惯,而且挑剔地选择树龄在50年以上的树木的天然树洞。大面积的天然森林被砍伐,导致大范围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被破坏,能够被中华秋沙鸭用于繁殖的天然树洞资源严重缺乏,进而导致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水电站建设 

  

  兴建电站砍伐了大量天然林,蓄水又淹没了大片林地,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锐减;蓄水后的库区,水体加深,水流平缓,鱼类资源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了中华秋沙鸭的食物来源,导致其栖息地锐减。 

  

  “一段天然的河流变成水库后,水体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等大型盾鳞鱼类会成为水库内的优势物种,中华秋沙鸭对于这些体型较大的盾鳞鱼的捕食存在困难。”WWF候鸟项目经理刘培琦介绍说,鸟类的捕食都有一定成本,如果捕食太难,中华秋沙鸭就会选择别的栖息地,大水库不是中华秋沙鸭的最佳生境。 

  

  旅游开发 

  

  在中华秋沙鸭的主要繁殖栖息地长白山区,绝大部分开发漂流的河道都是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游客络绎不绝,中华秋沙鸭栖息和繁殖受到严重干扰。 

  

  其他影响 

  

  采砂活动频繁、水质污染严重以及人类捕鱼活动,会降低生境内中华秋沙鸭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尤其是在一些地区仍有候鸟盗猎活动,导致一些处于繁殖期的中华秋沙鸭变成了猎奇食客的盘中餐。 

  

  此外,农田中使用的杀虫剂会随着地表径流最终进入河流,这些杀虫剂对河流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中华秋沙鸭的食物结构。

 

      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