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侨机工儿女回忆父辈抗战岁月: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爱国情怀

30.08.2015  16:03

  汤晓梅是云南省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如今,她奔波于各历史档案馆查找资料,飞往世界各地寻找和采访健在的南侨机工,收集有关史料物件,努力还原那段抗战历史。

 

  “研究这段悲壮的历史,让我认识了父亲汤耀荣;了解父亲所经历的艰难岁月,让我知道他是一位英雄。”汤晓梅讲述了她与“陌生”父亲的故事:

 

  在我刚满1岁时,父亲带病工作被送往医院,最终没能走下手术台,去世时只有38岁。后来的日子,母亲很少提及父亲,我和兄弟姊妹也几乎不会问到那个在生命里停留太短暂的人。

 

  后来,从一位历史研究者对南侨机工的采访中,我第一次听到了父亲的故事。从此,我把还原南侨机工的抗战岁月作为今生的事业,因为他们中就有我的父亲。

 

  父亲当时住在马来西亚的槟城,爷爷奶奶过世得早,只有曾祖母和父亲相依为命。国难当头,父亲最终选择了保“大家”舍“小家”。1939年7月14日,父亲把曾祖母托付给徒弟,悄悄随团第六批回到中国。在街口,他含泪远远拜别亲人,从此再没能回到故乡。

 

  父亲从小学习汽车修理,技术非常好,当时在滇缅公路上,他是出名的修理能手。经历过滇缅公路上日军飞机轰炸的艰苦岁月后,父亲还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上世纪50年代,瘦小的父亲为抢运救灾物资,带病跑车直至病情恶化,连续两台手术都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随着对南侨机工研究的深入,我找到了父亲的人生轨迹,也理解了他心中对国家的定义。”汤晓梅哽咽着说。

 

  任作成,1939年第3批从马来西亚回国。如今,他的女儿、73岁的任秀华回忆说:父亲曾有一个汽车修理厂,生活还不错,可家国意识还是让他毅然投入国内的抗战。“当时滇缅公路两边是茂密的森林,父亲用汽车上断了的钢板自制钢板刀,砍树伪装汽车以躲避日军的轰炸。”抗战胜利后,任作成被安排在西南运输处开车,一直到他退休,都在滇西线上奔跑。任秀华说:“父亲退休后执意回到保山居住,他说一辈子都在这条路上跑,挨着它心里踏实。父亲的遗愿就是死后把他埋在滇缅公路旁,坟头朝着马来西亚的方向。没能再回到故乡是他一辈子的遗憾,就让他死后陪在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战友身旁。

 

  72岁的陈金莲回忆起父亲陈介文感慨万端。她说,当年34岁的父亲从马来西亚回国之前已经有妻子和4个孩子,但他最后还是告别妻儿,毅然来到滇缅公路。1984年,79岁的父亲带着我们在中国的几姊妹和马来西亚的哥哥姐姐在香港第一次相会,时隔46年的见面,两地亲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哥哥姐姐反复问父亲:“你怎么不回来,你怎么不回来,母亲在你走后的第二年就被日本人杀害了,我们盼着你回来……”从那以后,两地亲人常常走动,互通近况,其乐融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人已经走到历史深处。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副会长徐永泰说:“作为南侨机工的子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父辈的爱国情怀传承下去,同时让更多人知道这段不朽的历史。

 

  记者 罗蓉婵 杨红川 张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