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富遗址——承载磐石厚重历史
王锐
每一处遗址,都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它告诉今人,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环境依山傍水
一场松花雨,三千旧事埃。早在公元前800—公元前1300年间,人类就已经在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北部的丘陵草原上繁衍生息,也是在那里,诞生了如今家喻户晓的西团山文化。据介绍,西团山文化是以最初发掘的吉林市郊西团山遗址而得名,当时的经济生产以采集、狩猎和畜牧业为主。
说到西团山文化遗址,不得不提的便是余富遗址。余富遗址是周代至汉代时期的古遗址。现位于我省磐石市烟筒山镇余富村西山上,也是目前所知省内最大的一处西团山文化遗址。如今,虽然古遗址表面上杂草丛生,但那些出土的文物仍在向世人述说着3000年来的故事。
余富遗址西南距烟筒山镇约2.5公里。遗址所在的南坡山脚下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当地人称小北河,在距遗址1.5公里左右的余富村南注入饮马河。河南沿为烟筒山林场,吉沈公路在林场门前穿过,路南地势平坦开阔。遗址东坡下是一条沟塘,隔沟为余富屯北山。遗址北、西面连接的是连绵的群山,其中北部的最高峰是七架山,西边的高山为望海楼山,望海楼山西面为开阔的饮马河冲积平原。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古代人类劳动生息。
历史文物出土
据悉,遗址包括墓葬区、生活区和城址三部分,分布在余富西山的南坡、西南坡、山顶平岗以及平岗北端与另一个山包间的东南坡台地上。台地现今已成为耕地,其余的山坡均长满落叶松。南坡、西南坡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400米×300米),山顶平岗、东南坡面积约30万平方米(600米×500米),总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为目前省境内面积最大的西团山文化类型遗址。2008年,吉林市文物普查队、磐石市文物管理所、烟筒山镇文化站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大致确定了遗址分布范围。
遗址南坡、西南坡均有明显的阶梯状台地构造。虽然由于栽树、埋坟和挖探矿沟使台地遭到很大破坏,但至今在台地局部地段仍保有浅坑,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居住的半地穴房址的遗痕。东南坡台地,由于农耕破坏较严重,从遗址南坡暴露出的石棺看,石棺依山势作单行、横向排列,有三至四个墓区,均西南、东北向,墓主人头朝山顶。
在遗址范围内到处散布着西团山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等。陶器均为红褐色夹砂陶,采集的文物标本有鼎足、鬲足,器耳、口沿和器底等,此外尚有一件带圈点纹的纺轮。鼎足有圆锥状和扁方夹足状两种,鬲足多为圆锥状。器耳有桥状耳、板状耳、乳状耳等,大小、宽窄、厚薄不一,既有大型的桥耳、板状横耳,也有很小很窄的桥状小耳和乳丁耳。从陶耳、鼎足、鬲足看,这里的陶器不但种类多,而且多为大型器物。器型主要有鼎、鬲、罐、盆、壶、钵、碗、杯等,均为素面、手制。石器较多,尤其是石器半成品几乎随地可见。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刀、石斧残段、敲砸器、石核和刮削器等,石器质地为黑色的页岩。石刀为半月形、直背或稍向内弯,双面弧刃。石斧中有4件类似半成品,打制粗糙,为磨制石器的雏形,平面作长方形,横剖面呈菱形或椭圆形。采集的几件敲砸器均呈不规则圆球形。
考古发掘出的陶器、石器种类繁多,也证明了余富遗址在具备西团山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存在汉代遗址,为吉林地区所罕见。这对东北地区古代种族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古城遗址完好
除了文物,专家们更看重的是发现的古城遗址。在余富遗址最南端的一个略低于西山主峰圆形小山包上,因山顶有平台,周围又有土城墙,当地群众称为“炮台山”,又戏称其为“薛礼征东点将台”。炮台山山顶呈平台状,山顶东面、南面都是开阔地,小北河由东而来,绕山南坡向西流入饮马河。山顶台地的直径约为25米,距山顶约6米有一道城墙绕山而行,城底(墙)为碎石堆砌而成,从靠墙的内侧就地取土堆成墙身,取土后在城墙内形成一条随城墙绕山走向的深沟。城的东边为悬崖,其他三面有城墙长为125米,现城墙残高为0.5米、墙底宽3米、顶宽1.3米。与墙结伴的沟深0.5米、宽1.5米。在城墙的南段有一边长为5米左右的正方形土台,可能是角楼一类的建筑。此城的城墙和内侧沟保存尚好,墙基底面局部段落有坍塌现象。
据当地群众听老一辈人讲,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这个城还很完整威严,城墙有两米多高,沟也有一人深,山顶的平台像夯压的一样。要想登城,只有从炮台山后的沟塘登西山,然后从山后盘环上山。现今,城墙有部分已塌落,城内山顶台地现已长满了树丛,该城背靠群山,面向平川,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城的面积较小,不宜众人聚居。从其地理位置、形式和出土过的陶片及铁箭头推断,该城建筑年代为汉代。据此可以推出,余富西山遗址使用年代从西周沿用至汉代。
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队员在余富遗址北侧山峰发现人工堆积土台,面积约400平方米,普查队初步推断该土台为人工烽燧,该处烽燧与遗址内的炮台山烽燧南北相对,遥相呼应。该烽燧遗址位于夫余南界,对于夫余等政权军事力量的评估,及夫余防御体系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活躬耕自足
今天的人们可以遥想,3000年前,余富这片土地上草木繁盛、鸟兽成群,河塘里碧水荡漾、鱼蟹丰富,先民们以渔猎、采集和种植来获取生活资料。生活用的陶器大家合力烧制,捕猎的工具自己动手打磨……物质条件虽很简陋,可居住环境却很惬意,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根据在余富遗址所获得的生产工具及相关西团山文化遗址所采集的信息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居民已经穿上了自己制作的简便衣服,衣料有植物类的草叶、树叶、树皮和动物类的兽皮、毛、鸟羽,也有部分麻织品和毛织品。装饰品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美观,有的是作为狩猎纪念物,有的是表示身份,有的是作为图腾信仰等。
当时的人们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可以想象,小米和黄米是人们的主食,已经能够养猪,可以吃到比较丰富的副食,包括畜产品(猪肉等)。夏日里捕捞鱼虾蚌蛤等水产品,严冬江河封冻,就猎取野猪、鹿以及飞鸟等走兽飞禽,同时也采摘榛子和核桃等野果。获取这些食物之后,人们将其装在陶制的炊具中进行蒸煮或直接烧烤。但由于生产工具不发达,制作工艺粗糙,尽管多方获取食物,但这一时期的人们也只能维持“温饱”的最低生活水平。
为了捕食方便并防御水害,人们多选择在不高的小山的向阳坡上居住,居室为深地穴式;后来多在山坡上开辟出的平台居住,其居室变为半地穴式;而晚期时则开始移向平原,居室成为浅地穴式。
堪称文化瑰宝
文化遗址作为记忆历史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一个特定时代的生活风貌。若消失了,就可能失却人类的一大段记忆,因此文化遗址的保护往往比一件文物更重要。
1984年,吉林市博物馆对余富遗址进行了调查。2008年,吉林市文物普查队、磐石市文物管理所、烟筒山镇文化站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大致确定了遗址分布范围。在2007年,余富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部发现有汉代烽燧,说明这一区域存在多个时期的考古学遗存,对建立和完善饮马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及这一区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余富遗址对进一步开展西团山文化属性、分布范围、族属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关于西团山文化
1950年9月,由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任团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在吉林市松花江流域进行的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展开的最早的正式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现并命名的“西团山文化”,成为受世界瞩目的考古学文化。
如专家所说,“西团山文化的发现是以考古学文化观念去认识秦以前东北地区金属文明的开始。”正是上述这些基本特征,使西团山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相区别。
根据目前发现的文化遗存,大致可以认为:西团山文化的东界在张广才岭南端威虎岭以西;西团山文化的西界在伊通河与东辽河流域;西团山文化的南界在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上游;西团山文化的北界在拉林河上中游的右岸,已达今黑龙江省的南部。在今辽宁省的东北部亦有西团山文化的流布。
由于迁徙性较强,这一部落的居住营地遗址面积都很小,但他们游猎在东北地区中部的时间相当长,一些典型遗址集中在西流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的丘陵地区。西团山文化的早期遗存在西周以前即已存在,晚期遗存则沿续至战国秦汉时期。从发现的各遗址文化遗存看,西周时期的西团山部落已初步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不过主要的经济形态是原始的畜牧业。
农业生产工具有用于掘土的少量打制亚腰石锄和磨制的棒状石斧,也有用于收割的半月形穿孔石刀。由于生产工具数量很少,聚落遗址和氏族墓地的规模都不大,可知他们的农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尚未占居主要地位。相反,各遗址普遍发现了较多磨制的锛、凿、环形石锤和形式多样的石镞、骨镞,还有一些用青铜制造的小刀、锥、斧、凿等,同时发现少量青铜武器矛、短剑和镞。其中曲刃青铜短剑具有东北地方特色,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工具和武器的出土,说明西团山文化的先民是一个迁徙性较强、手工业较发达,以狩猎和畜牧业经济为主的部落。他们当时已掌握了骑马技术,能征善战,其势力曾一度扩展到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领地之内。
由于文明发展的不平衡,西团山文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战国的文化相比,还没有进入文明的门槛。但作为我国境内一种古代文化,西团山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如西团山文化陶器群中普遍存在的鼎、鬲、甑,是我国中原古代文化特有的器物类型,由此可见西团山文化同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参考资料:《磐石市文物志》《试论西团山文化人们的埋葬习俗》《西团山文化居址研究》《吉林西团山文化概述及其文化价值》《略谈西团山文化的族属问题》
作者简介:王锐,磐石市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中心科员,女,1988年生,曾在《江城日报》任职4年。现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号“磐石发布”、期刊“磐石视野”的编辑以及其他日常采访工作。
专家简介:李秋虹,女,1976年生,现任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兼任磐石市博物馆馆长,吉林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0年,主要负责磐石市境内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文物征集、文物展示及其他工作。曾编撰《磐石市西团山文化遗址》一书,发表专业论文《浅谈磐石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利用》《浅谈流动展览对县级博物馆发展之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