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个体系”建设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08.06.2015  21:54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吉林要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加强‘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指示精神,6月4日,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专题座谈会在长春市清华宾馆召开。会议由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德新主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守臣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农委李国强主任应邀参加会议并做专题汇报,省人大农委组成人员、各市(州)人大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发言。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秦贵信对农业现代化内涵、“三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优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讲解。省农委李国强主任则结合我省的省情、农情,汇报了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的总体考虑和打造“三个体系”的主要措施,总体考虑对全省及各市(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各市(州)人大常委会的领导结合各地实际,分别介绍了本地区“三个体系”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情况,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守臣副主任做了总结讲话。对这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座谈会给予肯定,并高度评价了秦贵信校长、李国强主任以及九市州常委会领导的发言。并就在加快“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挥人大作用讲了三点意见。

  一、要立足吉林实际搞好调查研究。首先站位要高。应站在全局角度,不能孤立地单纯去思考农业问题。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要处理好创新发展与保留原来基础的关系。规划布局要符合省情、符合市州情况,更要符合客观规律和兼顾农民利益。其次要考虑吉林省是粮食主产省,是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粮食产业的优势,也要发挥其它资源优势,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再次要在符合吉林实际的基础上处理好产业、经营、生产三个体系之间的关系。产业体系是基础。吉林的产业体系基本定型,是由资源优势决定的,依次为粮食产业、畜牧业、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其他产业都是依附这些基础产业,能否培育出新的产业都要从这些基础产业出发。经营体系是保障。经营体系建设中央和我省已明确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我省经营体系建设核心问题是活力,需要改革与创新。生产体系是关键。生产体系建设关键在提高各种服务上,具体的提高方向是种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广、技术支撑与应用、水利设施服务、资金支持等。需要强调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资金支持和改革创新尤为重要,农村金融要改革创新,经营主体要改革创新,各种服务组织要改革创新,同时要把各种资源配置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我省三大体系建设中,总体思路是产业体系要优化,生产体系要提高,经营体系要搞活。

  二、要围绕推动“三个体系”依法行使职权。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有四项: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这项权力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是人大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抓手。人大要依法发挥监督权,依法监督政府推动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人大今年工作中的重点,这项工作担负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各级人大要研究如何保证总书记讲话在吉林落地生根。依法开展监督,在监督中体现人大对政府这项工作的支持。

  三、要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上级人大和下级人大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都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但是,开展工作的时候,也不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需要相互间的沟通与配合。因此,在加快“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中,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农委要勤沟通、常联系、多配合,形成合力。

  最后,王守臣强调,总书记提出的吉林要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加强“三个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精神完全符合我省省情特点,是对吉林寄予了厚望和热烈的期待,圆满完成这一指示精神是吉林的光荣。人大要在依法履职过程中的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完成现有工作基础上,努力拼搏、改革创新,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努力。

      文/唐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