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骑行寻访124位老兵“抢救”将消失的老兵记忆

26.08.2015  07:20

    

于连国整理文稿

    中国吉林网讯 通化县大泉源中学副校长于连国,五年时间骑自行车寻访了124位老兵,整理老兵口述史写了五本书,已经出版了四本,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老兵记忆。

     与老兵闲谈 激发他整理老兵口述史

    今年50岁的于连国是通化县大泉源中学的业务副校长,教龄已经有30年了。“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遇到离着大泉源乡15里外居住的92岁的徐洪臣老人。我俩闲谈时,老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特别满足,因为他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可谓是九死一生。我就好奇,不停地追问,没想到老人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

    原来徐洪臣老人共有兄弟三人,大哥结婚有了孩子,二哥身体不好,他刚结婚不久没有儿女。“1947年,共产党的队伍来征兵,徐洪臣老人就光荣参军,紧接着就奔赴战场,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江南剿匪,随后又从湖南坐车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一共打了8年仗,身体也多处负伤,后来老人回到家乡,生儿育女过上了和平年代的生活。

    听了徐洪臣老人的口述,于连国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个老人身后竟然有着不寻常的珍贵经历。“我心里想着老兵们太值得尊敬了,我要把老兵的口述经历记录保存下来,抢救挖掘老兵文化。

    骑自行车 五年寻访124位老兵

    于连国每天上班,都骑着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这辆车已经伴随他多年,其中一个脚蹬子已经脱落,毛线织的座套,后座已经锈迹斑斑,学校的学生开玩笑称这是于校长的“大奔”。从2009年秋天开始,就是这样一辆交通工具,让于连国穿行于城市与乡村,5年里寻访了124位老兵。

    “我寻访的老兵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开始寻访的是我们大泉源乡周边村屯的老兵,后来扩展到整个通化县,最后发展到通化市和白山市。2012年冬天,我到通化县富江乡去寻访老兵,返途中特别冷,又没有车,我就走了4个多小时到快大茂镇,半路找小卖店取暖,遭了不少的罪”,于连国说。

    于连国寻访年龄最大的抗日老兵王发成家住二道江区,年龄102岁,2015年春去世。“我寻访的124位老兵中,有12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其中2位是东北抗联的老兵,比如93岁的郑德俭,他曾经跟随杨靖宇将军作战”。

    于连国在寻访老兵过程中,认为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抢救工作,因为老兵们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寻访时与老兵见面有的是最后的见面。“2010年春,我在寻访大泉源乡碱厂村老兵常明录时,他已经85岁了,癌症晚期,躺在炕上奄奄一息,得知我是来寻访的,老人很激动,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老人坐起来,向我滔滔不绝讲起自己年轻英勇杀敌的经历。这让老人的子女都感到很吃惊,遗憾的是,20多天后老人去世了。

     抢救记忆 不让老兵们留下遗憾

    “现在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幸存者越来越少,他们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这几年相继去世了一些,有的没有抢救整理口述史,我感到十分难过。而现存的老兵,有的身体状况堪忧,有的语言表示不清,还有的都已经瘫痪在床,下一步,我将对参加过‘三战’的老兵进行抢救性寻访,记录他们的生存经历,写下他们的口述史,这是当务之急,这是在抢救记忆”,于连国说。

    于连国在弘扬老兵精神时,遇到解放军206医院免费为老兵义诊,他们在关注老兵身体健康。“我就利用军医到老兵家里义诊的机会,去做老兵口述史。通化县民政局对我支持很大,我到辖区乡镇寻访,都让民政助理配合我的工作。我现在写了五本书,分别为《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不会忘记》等,共自费花了3万元,通化县民政局为我解决了1万元”。

    于连国起初做老兵口述史抢救工作时,妻子盖凤丽并不支持,因为都是利用双休日去做,搭钱又费力,家里什么也指望不上,不过后来理解了。“我妻子和儿子现在都很支持我,都帮着我校稿,家里亲属和学校老师也帮忙校稿。我儿子于雷还把我写的书,发到微信朋友圈给同学们分享。

    “现在老兵们的平均年龄都在85岁以上,我在通化市民政局了解到,参加过‘三战’的老兵有1500位,而我寻访了124位,还不够十分之一,我想工作再快一些,想与时间赛跑,让这些战争的幸存者、见证者,把宝贵的生命经历讲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老兵精神,把老兵精神传承下去”,于连国说。

    (徐基砝 记者 王耀辉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