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学生跋涉3000公里 为25位抗战老兵拍摄口述历史
黄用这样的手势表达对老兵的崇敬
城市晚报讯 12月5日,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长春师范大学黄同学荣获2014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活动“实践之星”称号,享有这一荣誉称号的还有来自全国其它地区的9名同学,黄是东北三省唯一获奖者。
黄是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大三的学生,今年2月16日,他扛起摄像机,持续一年,深入到太原、临汾和长治等地,跋涉3000公里,为25位抗战老兵拍摄了长达70多个小时的口述历史,黄把拍摄下来的口述历史制作成纪录片,片名为《记忆》。
重走红色革命之旅 萌生拍摄想法
“以前看抗战片,总觉得离我们很远。”黄告诉记者,2013年,长春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为重走红色革命之旅。黄来到红色圣地长治市武乡县,参观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并偶然听到了曾担任朱德儿童团团长的萧江河老人讲起那个年代的历史,黄被深深吸引了。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为老兵萧江河拍一部纪录片吧”,这个念头开始在黄心中发芽。
回校后,在老师的支持下,黄开始着手拍摄。担心一个老兵的故事太过单薄,他又搜集了很多关于材料,当观看了华中科技大学制作的纪录片《老兵》后,黄一夜未眠,他为自己心中的纪录片找到了一个模板,这个纪录片,就是之后的《记忆》。
随后,黄联系到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群,决定利用寒假为老兵们拍摄口述历史。而在大二上学期将要结束时,他获得了两个同学的支持,就这样,几个男孩扛起两部摄像机、一部摄影机,一起奔赴襄汾,开始了半个多月的重走红色革命之旅的道路。
“很少有人记得这些老兵,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意义,我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和那段历史。”20岁的黄说。
行程3000公里 拍摄25位抗战老兵
“每次拍摄完,我都会拍下这样一张照片:老兵站在中间,我和两三位舍友围住老人,向老人举起大拇指。”黄说,这个造型不是专门设计的,在听了他们的故事后,只有这个动作才能表达他们的内心。“那种感觉说不出来,是从心底泛上来的‘酸’。”
“每次去看老兵,他们都会穿戴整齐,提早在村口等候,仿佛盼了很久。”黄说,拍摄的过程中,老人们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他们的故事,甚至几个小时连水都不喝一口,动情之处眼泪就掉了下来。
黄在山西省各地穿梭3000公里,共拍摄了25位抗战老兵,拍摄了70个小时的宝贵口述历史。
“我是司机、摄像、场务,每天至少要走访两位老兵,行程安排得特别紧密,早上要起早赶路,去采访,晚上回来要整理拍摄的素材,每天都在凌晨一两点左右才能休息。”相对于拍摄来说,老兵口述资料的整理也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老兵们的方言色彩很浓重,要反复听,还要经常找熟悉方言的人帮忙。另外,还要反复考证,核对老兵们的部队番号以及地名等。”
与时间赛跑 拍摄后多位老兵辞世
这一年时间,黄获得的奖学金全部用在了寻访老兵上,一共投入了一万多,实际上,他也没有想到能够寻访到这么多老兵。“这些老兵年事已高,无论我再疲惫,也要坚持,因为他们等不起了。不能让他们带着遗憾,带着埋藏一生的故事离开。”黄说。
对于黄来说最悲痛的就是,有些老兵在拍摄完不久就生病离世了,还有两位老兵没等到拍摄就突然辞世,这对黄触动特别大,也成了拍摄中最大的遗憾。
“这些老兵最小的89岁,最大的都99岁了,虽然到了这个年纪,但是他们身上军人的魂魄还在,那种精气神特别打动人,无论年纪多大,身体有无残疾,每一个老兵都能抬起右手敬标准的军礼。”黄说,自从决定开始拍摄老兵,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时间正无情地将老兵慢慢“带走”。
“经历了才懂得,懂得才珍惜。如果不去近距离地触摸一下这些老人,是无法真切地体会到那段历史那段岁月。而我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去关注这个群体,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拒绝影视公司购买 国家需要可无偿捐献
现在,黄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目前他完成了前期的采访拍摄,现在要进行后期剪辑。“拍摄的这些老兵中,有通讯员、机枪手、地下工作者、军医……我打算以兵种为线索将每个老兵都列为一个故事,一集一集制作。”完成这次拍摄后,黄不想就此停下,他想继续拍摄老兵的故事。
前段时间,有一家影视公司想出9万元买走老兵的口述历史,但是被黄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赚钱,虽然现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金钱能投入到拍摄中,甚至从物质上去关爱这些老兵,但是如果我随意把这些宝贵的口述历史卖掉,我觉得辜负了老兵们对我的信任,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这些资料,我愿意无偿捐献。”
(记者 郭美佳/报道 本人供图)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