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世界的正能量
记者 黄鹭
21年前,一批满怀奉献精神的青年学子成立了“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希望将志愿者精神传承下去、弘扬开来。
21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接过前辈的衣钵,相继投入到志愿服务的大潮中,发出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了许多无助的心灵。
如今的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5000多名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基地达500余处,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超过40万小时。他们青春无敌,他们致力奉献,他们传递着温暖世界的正能量,他们是“最美志愿者”。
运用专业知识 提供健康服务
“您需要先去挂号。”“做检查请往右手边走。”在吉大一院和吉大二院的门诊部,穿梭着一群身穿蓝色和红色马甲的年轻人。他们是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大家都称他们为“蓝马甲”、“红马甲”。“没有课的时候,我们就会到医院来进行志愿服务,帮助患者更加快速便捷地就医。”一位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说。
“蓝马甲”和“红马甲”都是“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他们统一身着蓝色或红色的马甲,面带笑容,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为患者提供热情的帮助。他们还经常走进病房,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说,有了“蓝马甲”和“红马甲”的帮忙,工作轻松了许多。
志愿者协会中,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非常高兴自己所学能够帮助别人。“协会的很多志愿者都参加过这个活动。”协会现任会长孔维健同学说:“我也参加过,我觉得这项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医生分担压力,更好地服务患者,另一方面,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让我们能够更接近医院,更接近患者,更真实地了解医生这项工作。”
除了“蓝马甲”、“红马甲”,志愿者们还经常提着药箱,跟随带队老师,下到乡村,进入社区,积极开展居民义诊活动。“我们在很多乡村和社区都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不仅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每逢假期我们还会去给大家做健康知识讲座。”志愿者张骁同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但居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属于常见病范畴,“为了做好志愿服务,我们这些专业不对口的同学都着实恶补了一番相关医学知识呢。”张骁笑着说。
奉献青春 弘扬正能量
在吉大南校一栋教学楼的一角,有一个独特的“售货点”,没有销售员,没有收银台,只有一个无人看管的收钱罐子,学生们单凭货物的标价付款。
“这是我们的义卖架,”志愿者吴迪同学告诉我们,协会和一所村小学结了帮扶对子,用义卖架筹集的善款,来帮助一心求学的贫困孩子。吴迪说:“同学们都特别支持我们的活动,大家知道这是义卖,即使不买东西,也会往罐子里放钱。”
青年人特有的朝气让志愿者们心中充满了奉献的热情,他们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希望能够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宁养志愿服务,是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开创的另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面向贫困癌症病人开展临终关怀。由志愿者们组成的白求恩宁养志愿服务队,从2008年至今,已经帮助过1.2万多名贫困癌症患者。
“这项志愿服务始终伴随着希望与痛苦。”参加宁养志愿服务已有4年时间的志愿者倪楠同学告诉记者,在癌症患者面前,志愿者们能做的很少,他们满怀希望的去努力,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是苦涩的。“我们做这项工作,就是希望用我们的爱去温暖一颗颗绝望的心。”
一代又一代青年 薪火相传的志愿者精神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身后的学弟学妹们明白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是全身心地奉献自己的爱,帮助每一个能够帮助的人。
细细整理白求恩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历史,便会发现:在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2013年雅安地震的救灾队伍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挺身而出,与灾区同胞共渡难关,用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
邬巍已经是一名老资格的白求恩志愿者了。2008年汶川地震,他就曾作为志愿者到灾区参加救援活动。“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山路难行、余震不断。”邬巍说,在灾区,白求恩志愿者们要向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同时还要肩负起探访受灾群众的任务。
“那时候每天都要走很崎岖的山路,进入一个个小山村中查看当地村民的受灾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邬巍说:“虽然那段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让我了解了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坚定了我继续坚持志愿服务的信念。”
在从灾区回来后,邬巍继续投身志愿服务,坚持参加帮扶服刑子女的医疗问题,不仅帮助这些困难的孩子解决医疗方面的问题,还让他们走出了心理阴影,快乐成长。
“志愿服务是一种信念,”邬巍说:“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我们团结起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的那样强大。我们是志愿者精神的践行者,更是志愿者精神的传播者,要让志愿者精神不断传承下去,感染更多人,吸引更多人,这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