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作用。建设有中国自信、中国理论、中国表达、中国智慧、中国评价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力量和文明素质。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哲学社会科学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必须勇于担当、大有作为。
一、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与时代和事业发展要求比,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哲学社会科学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滞后实践创新、软实力滞后硬实力,这一软肋严重制约民族复兴崛起。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规模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大国战略、全球布局也越来越清晰。但是,中国的大发展、大变革没有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突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滞后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滞后于改革开放新时代,二者没有实现协调发展。中国的全球软实力明显滞后于全球硬实力,这一软肋严重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阵地意识、抓新生代意识亟须提升,“两个巩固”、“两个宣传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流全面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通过公开或地下渠道不断涌入,这些思潮纷繁杂陈,立场迥异新奇,彼此激荡消涨,对在网络新媒体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影响巨大而深远。他们中有的人视西方价值观为圭臬,而对现实愤懑、对传统文化反感抵制,对先进人物如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进行歪曲甚至丑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不能占领主流阵地并有力发声,不能紧紧抓住新生代队伍,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亟待改进,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亟待增强。
3.哲学社会科学聚焦重大问题不够、研究不深,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亟待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常态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有说服力的回答。比如,在根本性问题上有可能犯颠覆性错误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面貌问题、文明问题、价值自觉与价值追求问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问题、依法治国问题、腐败问题、生态文明问题,等等。这些重大问题研究不足的背后,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问题的导向性、聚焦性不够,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还远未形成。
4.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主动占领世界话语体系高地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虽有较大发展,但整体上仍然水平较低,缺乏原创性,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原创性、体现世界水准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多,真正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还不多,代表时代高度的学术大家、学术流派和学术群体没有形成;真正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反映时代和人民心声的大众化的创作还不多。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话语权较量的总体态势仍然是“西强我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缺乏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不少学者总是或习惯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中国的问题,因而不能很好解释、说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鲜有说服力强、具有世界水准的精品力作问世。当代西方社会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上帝之死”带来的是信仰迷茫和精神焦虑。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信仰缺失,中国要想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占领世界话语体系高地,就必然需要较强的意识自觉和足够的能力储备,而这些正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所欠缺的。
5.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学术生态亟待优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手段陈旧、方法落后,现有资助经费报销方式及有关管理办法没有体现对研究者智力劳动成本和价值的认可,评价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研究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成果转化机制亟须健全;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少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风浮躁,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明显,“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亟待加强。
二、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1.坚定中国自信,从迷信西方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地广泛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自信,首当其冲的是要高度警惕迷信西方、迷失自我,丧失中国学术的独立性、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吸收包括西方思想文化在内的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体系,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不能迷信盲从,更不能以其为参照系和评判标准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倡导“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学术原则和思维方法,以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主体或主导,逐步在创新中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不断现代化,而非“洋教条”式地与国际接轨或“土教条”式地搞复古主义。
必须清醒认识到,西方思想体系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利益:它们大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输出与传播西方价值观;贬低甚至抹黑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成果。西方思想体系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以西方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肆意评论、指责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企图颠覆非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发展道路。如果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听之任之,放松警惕,将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它将会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重干扰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颜色革命,使我们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况且,西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本身也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西方世界本身也是乱象丛生,漏洞百出。西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只适合西方,并不适合中国。因此,必须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对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要斗争;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既要斗争,也要尊重、包容、借鉴、吸收。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一切以西方思想体系为标准,就意味着中国学术独立性的丧失,意味着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创造的丧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坚定中国自信,首先就要从迷信西方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