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优秀政德文化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政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重视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为本”是传统政德社会治理的重要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正因为百姓是国家和社会稳固的根本,所以社会治理必须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当然,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还需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面发展。吸收和借鉴政德民本思想,有利于引导领导干部践行党的宗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发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精神,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有助于形成勤政善政、为民务实的氛围,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传统政德文化注重官员的功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最高人生境界,也蕴含着政德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标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中国古代官员的功德观、政绩观,其中也蕴含了积极作为、倡导实干的文化内涵。正所谓“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政德文化中的积极意涵能激励党员干部将心血和汗水倾注在事业上,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勇于担当、敢于任事、务实创新的实干氛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有利于锻造优良党风政风,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坚定不移地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明大德是传统政德的基本要义,理想信念是传统政德追求的目标。在传统政德文化中,“大德”首先表现于对国家的忠诚,“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忠臣体国,知无不为。”个人的理想与忠诚的具备是自身修为的结果,所以,传统政德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有修身,才能严私德,律己以严,待人以宽。唯有这样的人生境界,才能奉行廉洁工作原则,“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从而通过自身的廉洁影响他人,“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通过以上率下最终形成良好的政风。吸收和借鉴传统政德明大德、严私德的主张,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政德文化必须强调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使党员干部能够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法律被传统政德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是因为,“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因而,传统政德提倡注重法律的实践精神,“法贵必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效力首先取决于执法者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吸收和借鉴这些传统政德法治思想,有助于领导干部强化公德意识,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履职尽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作者:尹传政(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