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中段十大游园解读 还原百年前“航运”美景

20.11.2016  19:05

   历史上伊通河曾通航

  伊通河作为长春市的母亲河,通航船运历史悠久。在此,我们不妨简单“温故”一下伊通河的历史。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作为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清朝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    伊通河于1682年通航,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运送粮食辎重;清康熙年间,伊通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清同治年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伪满初期,伊通河上还有“短程航运船家上百户。

   伊通河航运因何消失

  介绍到这里,不少市民会问:“康熙年间形成的‘辽河——伊通河——松花江’黄金水道因何没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据专家介绍,航运弱化主要是因为三个转折和变化造成,早期,随着旱路运输不断发展,冲击了伊通河航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东北中部各城镇间旱路已开通并发展起来,大车运输成为远途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伊通河水路运输退至次要地位。

  中期,铁路运输再次弱化伊通河航运。进入20世纪后,随着铁路在东北通车,伊通河的航运能力再次弱化。但是伊通河还是沿岸城镇连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的一条便利水路。“夏天河水充沛时,用船运输各种物资;到了冬天,河道平坦的冰面成为大车往来的通途。”长春市地方志委的专家学者曾经在伊通镇拜访过一些老人。据介绍,“1915年,伊通镇有一位丁姓船户,经营一条7米多长的大船,贩米于伊通、长春之间,往返一次只需两日。1918年,伊通河长春段有大蓝帮子载货船3只、小火轮两只。大蓝帮子船为中号,吃水1  尺,载重20石,上行每日50公里,下行每日90公里,船价为每百斤一吊”。

  后期,由于人口猛增,农业不断发展,一些沼泽地变为水田,在长春以南,伊通河主流和支流涵养水源匮乏,伊通河河水大减,规模航运就此中断。

  随着长春市对伊通河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如今的伊通河不仅是亮丽的城市风景线,而且更是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规划中的公园将还原渔业历史

  为了让人们体会到伊通河曾经的船运文化,在此次伊通河综合治理中,设计人员在伊通河中段规划设计了一座“渔航文化公园”。

  规划中的渔航文化公园,位置在卫星路至南三环段的东岸沿河区域。“现在的环境以鱼塘湿地为主,我们决定利用现存水塘湿地,打造特色生态化塘岛,同时结合水体、绿丘等多样的景观环境展现丰富的自然特质,运用展馆、连廊、艺术装置等细节元素来还原渔业历史。”设计人员说,公园分为3个区域:渔人码头区、帆影渔歌区、畅游园区。

  在帆影渔歌区,会建一座渔航文化馆,这也是一座伊通河的渔业博物馆!此外,将有新建或改造的鱼跃桥、扬帆塔、渔航塔、泊舟亭等一系列富有渔航文化和历史厚重感的景观。

  在畅游园区,寄畅花园的渔帆雕塑颇具特色;依托现有景观长廊改造而成的畅游廊也为市民提供休息的场所;航史文化廊则与绿道系统相依,游乐气息浓郁。   

   未来市民可乘船畅游伊通河

  要说这个公园的最大亮点,那就是伊通河畔设置的渔人码头。这意味着,在卫星路的部分河段上将有航运了!设计人员介绍,和历史上的运粮等功能航运不同的是,此处的航运仅供市民游玩。

  “我们会在伊通河东岸、卫星桥附近设置一条航道,供游船行驶。”设计人员说,另外在渔航文化公园帆影渔歌区的内湖湿地区域,会保留一条小型航线,供船只航行。

  公园内设计的湿地景观也是一大亮点。无论是在绿意盎然的廊桥之间行走,还是在内湖湿地中航行,相信,渔航文化公园将成为一处非常不错的都市休闲之地。

  如今,长春人行走在伊通河畔时,不会想到300多年前,伊通河曾是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大河,浩浩荡荡的运粮船队航行在宽阔的河面上……壮观的景象,难以言表。后因多种原因,导致伊通河河道变窄、水量减少,航运逐渐没落,直至终结。

  不过,在此次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伊通河中段规划设计了一座“渔航文化公园”,内有渔人码头,这意味着百年前的航运景象将在卫星路部分河段重现,届时市民可乘船感受伊通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