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征精神引领脱贫攻坚

21.07.2016  05:35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首站到固原,冒雨向六盘山主峰上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视察当地扶贫工作。

  六盘山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是长征胜利的象征。六盘山下的固原,古称“西海固”——曾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是“中国最贫困地区”的代名词。当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来到这里,看着眼前的黄沙漫漫,一声长叹,“苦瘠甲天下”;40多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摇头叹息,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如今不毛之地上长出了青翠欲滴的蔬菜,萧条冷落的黄土高坡上成群的牛羊在欢叫,被写入《中国社会扶贫创新行动优秀案例集》的闽宁扶贫模式更是蜚声中华大地。

  触景生情,人们很自然地把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联系在一块,脱贫攻坚就是新的长征,需要以长征精神来引领,咬定目标,力争在2020年全面脱贫奔小康。只剩5年时间,尚有5000万贫困人口,数字的巨大反差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砥砺前进,克难攻坚。

  长征精神体现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脱贫攻坚也需要信仰来引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彼时,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长征。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却能开动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这样的人类“大迁徙”首先依靠的是红军将士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北上抗日,救亡图存。同样的,脱贫攻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的扶贫壮举,消除贫困,驱逐饥饿,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幸福的种子,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引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最大公约数。一个贫困的民族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在地球上更无安身立命之处。唯有从贫困线上挣脱出来,并齐心协力奔小康,中国才会有平衡的强大,才会有实力均衡的崛起。

  长征精神体现一往无前的英勇奋斗,脱贫攻坚也需要牺牲来铺垫。长征途中,无论是重峦叠嶂的山崖,还是人迹罕至的草地,抑或是随时会夺命的飞机大炮,饥饿、严寒、疾病、极度疲劳、枪林弹雨,红军将士们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牺牲在遵义城下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抢渡大渡河的18勇士,乃至司务长的棉衣、无名战士的七根火柴……无数红军将士的英勇牺牲、前仆后继,才有长征胜利的辉煌。同样的,脱贫攻坚也需要牺牲精神,移民们需要有抛离故土的精神牺牲,扶贫干部需要有别妇抛雏的利益牺牲,而倒在扶贫路上的乐山市七位干部更是脱贫攻坚的勇士,悲壮中见牺牲精神。

  长征精神体现坚韧不拔的刚强耐力,脱贫攻坚也需要韧性来支撑。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纵观长征的历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还要粉碎敌人数不清的围追堵截,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是坚韧的耐力和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红军将士度过难关,赢得胜利。同样的,脱贫攻坚路上也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数量多、越往后越难、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特困问题突出、易返贫等,像前不久媒体披露的悬崖村,孩子们攀着悬梯上学,简直就像长征途中的娄山关,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而一些地区精准扶贫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扶贫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待加强,有的地方甚至用扶贫盆景来糊弄上级,这些问题都需要韧性来克服。

  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也永远指引新长征。新长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长征精神也永远伴随着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梦想。(蔡恩泽)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