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施教 以爱守护——通榆培智学校特教罗丽秋故事
罗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尹雪摄
在通榆县培智学校里,有这样一群孩子,有的四肢不协调,有的没有语言能力,有的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简单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更别说是读书识字。面对这样一群孩子,特教罗丽秋用爱守护,耐心育人,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今年39岁的罗丽秋,在通榆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10年。2009年,她调到刚刚成立的通榆县培智学校,从此开始了她的特教生涯。学生们从最开始的上课拍桌子,课间找不到厕所,到后来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叫罗妈妈,她用爱感动着每一名学生,也感动了无数身边的人。她说:“在这里与以前的教学工作很不一样,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就得用百倍千倍的耐心和责任去看护、教育他们,得多重角色集于一身,是老师,是妈妈,也是朋友。”
爱,承载沉甸甸的责任
9月1日开学那天,她第一次接触自己的学生,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有的目光呆滞傻笑不停,有的流着口水淌着鼻涕。课堂上,孩子们乱作一团,哭闹的、发呆的、溜达的,甚至还有在课堂上大小便的,全班10个孩子,却比普通班级的四五十个孩子还难看管。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一点也没派上用场,整节课都是在照顾学生和打扫卫生中度过的。“当时的心情,只能用崩溃来形容了。”罗老师回忆道。
就在罗丽秋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件事让她改变了想法。
一天中午,一位70多岁的老人拉着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来到罗丽秋面前。老人含着眼泪,指着女孩说:“罗老师,这孩子去了好多学校都给退回来了,我年纪大了,也没法照顾她,我就把孩子交给你了。”
女孩名叫玲玲,由于父亲患有智障、母亲患有精神病,玲玲不仅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疼爱,而且先天也有些缺陷。班上好多学生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极为贫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罗丽秋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许多,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自己就是这些孩子的希望。从那以后,换工作的念头再没有出现过。
爱,呵护点滴成长
从此,罗丽秋静下心来,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了解智障孩子的特点,平时上课也仔细观察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她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主要教孩子识别人民币、如何购买日常用品。“普通小学的教材我们用不上,我们编的这本教材,更实用点儿。这些孩子虽然身有残疾,但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同样是父母的希望,同样需要适应生活、超越障碍和融入社会的本领。”
5年来,这些特殊的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一点一滴地成长着、进步着。能够自己大小便了,会数数了,懂得关心别人,知道感恩了……这些正常孩子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这些智障孩子们来说,却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样的成长,对于培智学校的老师们来说,更是莫大的骄傲和欣慰。
爱,在无悔的坚守中积淀
2012年,罗丽秋调入教导处工作,同时继续承担着初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本来初级一班的管理就很艰难,再加上教导处和学校的很多临时性工作,使她的工作压力更大了。2012年10月的一天,正值她带班,一个孩子突然发病,昏迷不醒,她赶紧拨打120、联系家长、报告校长,医院急救时她一直陪在孩子的身边,忙得忘了时间。直到丈夫打来电话,她才知道,已经是晚上8点了,儿子放学后在家门外站了1个多小时,直到丈夫回来才进到屋里。看着儿子冻红的小脸,从没有和她发过脾气的丈夫发怒了。儿子很委屈,她的心里也很内疚。当她把当时的危急情况说明之后,已经浑身虚脱,丈夫已没有了责备和埋怨,有的只是心疼。儿子的眼里也满是泪水。
她的家人由最初的遗憾、惋惜到现在的理解和支持,每次妈妈打来电话都不忘叮嘱她:对这些孩子好点。家里孩子穿小的衣服她就拿来送给学校的孩子,听到哪个孩子生病了,她的儿子就会把好吃的拿给那个孩子……
罗老师的真心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中午上班时会有学生主动帮她背包,累了会有学生给她捶背,受伤时会有很多孩子抚摸着问:疼不疼。孩子们的这些举动让罗丽秋的心里溢满了浓浓的幸福。“病魔损害的只是孩子们的躯体,他们同样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让他们早一天回归社会,是我们特教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不能放弃!”罗丽秋在为实现自己的承诺而坚守着、努力着。
罗丽秋的坚持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她的事迹被广为流传。2014年,罗老师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最美教师”、“吉林省优秀青年”、“吉林省优秀教师”。2011年、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连续两年被评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2012年8月,专题片《罗丽秋的特教人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14年9月,《好脾气老师罗丽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中播出。记者尹雪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