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生财——舒兰市创新脱贫攻坚模式纪实
光伏发电等脱贫项目建设现场施工繁忙,黑木耳等脱贫种植基地嫩芽拱出了土,大鹅等脱贫养殖基地畜雏欢叫……春耕结束后的舒兰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而这美好景象来自于舒兰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春雨洗礼。近日,舒兰市召开为期两天的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现场观摩和交流会。“舒兰市脱贫攻坚注重模式创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地生财、以强带弱、以大扶小、以包促脱’的脱贫模式,其中‘以地生财’是根本。”舒兰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人说。
从脱贫攻坚战打响,舒兰市就注重建立造血式长效脱贫机制,并将脱贫村和脱贫户有生产要素投入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根本。贫困村户唯一有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为此,舒兰市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地生财”的脱贫模式,把脱贫攻坚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
这几天,在贫困村天德乡新河村三社一块土地上,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架设大棚。这里就是新河村光伏发电脱贫项目。该项目集光伏发电和大棚作物种植为一体,由村里提供村集体土地1万平方米,由舒兰市普惠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2700平方米作物大棚和装机容量为2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仅发电站一项,预计给村集体每年创造纯收入5万元,给每户贫困户带来3000元收益。除这个项目外,该村今年100多户改种了100公顷有机谷子,预计纯收入200万元,比种玉米增加1倍的效益。目前,与新河村一样,舒兰市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都充分利用村里和自家的土地,有的将旱田改成水田,有的改种谷子等杂粮,有的养鹅,有的养牛。
要实现“以地生财”,仅靠贫困户是无法实现的。为此,舒兰市推出了“以强带弱、以大扶小、以包促脱”3个措施。“以强带弱”就是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眼下,在新安乡联合村长安屯一块地上,8万袋黑木耳菌袋摆放在这里,技术人员每天来田间管理。这个项目就是由吉林华鑫菌业公司提供菌种和销路,由村里负责技术和管理的脱贫项目。该项目预计年纯收入8万元,全部分配给41户贫困户。目前,舒兰市已确定了华鑫菌业、北融食品、盛美牧业、大润德牧业4户企业为带动脱贫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合作社加贫困户等运行模式,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
“以大扶小”就是发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产业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今年4月成立,位于贫困村平安镇永丰村的舒兰市金粟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个。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51户,其中贫困户21户,种植杂粮628亩,预计秋后实现纯收入50万元以上。合作社优先雇用贫困劳动力,租赁贫困户土地,预计入社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7000元。目前,舒兰市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196家,家庭农场401户,种植养殖大户19432人。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合作社加贫困户的脱贫模式,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
“以包促脱”就是发挥包保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资源与作用。时下,在贫困户莲花乡谭家村脱贫项目绿化苗木种植基地,几个月前栽种的苗木长势喜人,明年见效后预计每年有7万元纯收入。这笔收入将用于贫困户就医、就学等困难救助。这个项目由村里提供土地,包保部门舒兰市林业局提供资金、树苗、销路。像该部门一样,舒兰市所有市直包保部门都充分挖掘最大潜力,无偿提供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以及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正是找准了落足点和模式,舒兰市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才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完成全年脱贫攻坚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